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阏与之战是战国后期秦、赵两个强国之间的一场著名大战,战争的结果是秦败赵胜,关于阏与古战场的方位,自古以来形成了山西沁县乌苏说、山西和顺说与河北武安说。对三种说法进行了剖析,认为,战国时期存在两个阏与城,一属韩在山西沁县,一属赵在山西和顺。  相似文献   

2.
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邈远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曾以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形式多样的构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阏与之战与马(服)姓的产生及演变等问题进行阐述,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邈远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曾以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形式多样的构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阏与之战与马(服)姓的产生及演变等问题进行阐述,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阏伯台庙会与商丘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丘的阏伯台庙会作为商丘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其起源、发展、演变与商丘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最早发明人工取火和进行天文观测、商业贸易源头的商丘,拥有古代丰厚的文化传承,也使阏伯台庙会能够在当地及周边民众的思想上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之一,史籍和史学界对于这场战争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意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晋国军队如何自今晋西南到达今鲁西南进行战争,尤其是对晋军从晋都绛至卫国北鄙五鹿的行军路线记载和研究有所缺失,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古籍文献考证,无论是出身,还是职司或主要活动,契与阏伯都只能是独立的两个人,而非一人。  相似文献   

7.
固陵之战是楚汉相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其古战场遗址应在今淮阳县的柳林一带。垓下之战是固陵之战中的最后一次战斗。其古战场遗址应在今鹿邑县太清宫乡之隐山。从战争形势上分析,垓下应在今鹿邑县境内;从各参战诸侯进军的终点分析,垓下亦应在今鹿邑县境;从刘贾、英布的进军路线看,垓下应在今太康、淮阳、鹿邑三县之间;根据地方史料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8.
邯郸市赵王陵二号陵曾出土有三匹青铜马、一件透雕夔龙纹金牌饰、一件青铜铺首和200余片葬玉。具有完全写实风格的蒙古马的出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的首次发现,代表了这个时期青铜马造型艺术的最高成就;透雕夔龙纹金牌饰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青铜铺首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时代风格;玉片属葬玉。它们都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分别为国家一、二级文物,是赵国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在山西、河北等处先秦的赵国辖地内,有着许多流传千年而不息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综观这些地方风物和口碑,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爱憎情感,尽现着赵文化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10.
薛正昌先生潜心于固原方志研究已有十余年,精诚专一。钩沉史籍,考证人物,吸收考古成果,实地查勘,其治学态度十分严谨。现已在国内各种刊物发表历史研究文章百余篇,有的被国内核心刊物转载、文摘,颇具学术价值。其长篇人物传记《董福祥传》出版后填补了晚清西北著名人物研究的一项空白,受到国内史学界的关注,被久闻董福祥大名而惜乎未知其详的读者所称道。《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一书,是他近年来方志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现在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战”的固原,历史上也曾有过耀眼的辉煌。固原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明末清初,都是中国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古城。曾称名为“高平”、“安定郡”、“原州”等。雄奇险峻的六盘山屹立其间,森林广茂,水草丰美。固原,是中原出塞西北的巍巍雄关,“襟带西凉,咽喉灵武”,为“丝绸之路”必经的东段北道之孔道,交通和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时,当地商业巨子倮,以开发畜产品交换市场而巨富,颇受秦始皇青睐,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请”,遐迩闻名。  相似文献   

11.
春秋"私徒属"与战国"宾客"同属依附于各级贵族的社会群体,但又有着显著的差异:私徒属讲求忠诚,至死不二,宾客则以势取舍,择木而栖;私徒属仕于主人,奉职尽责,宾客则有事差遣,无事闲处;私徒属视主人为衣食之本,以尽忠为其人生目标,宾客则视主人为进身之阶,出将入相,欲显身扬名于国.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制的转变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畜牧业有着显著的发展,表现在国家厩苑饲养大批的公马牛,并有着阉割的管理制度;私人养殖大户出现,并涌现了“赀比王公”“礼抗万乘”的猗顿、乌氏保等著名的人物;个体农户“五母鸡”“二母彘”已成为通常现象。与此同时,养殖技术也日益进步:阉割技术的普遍应用、相畜术的发展和兽医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今石家庄地区存在众多的北方部族。鲜虞族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见于文献的最强大的部族,建立了中山国。但是,其他史籍缺载的北方部族情况则不为世人所知。战国早期行唐故郡墓群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消失的白狄部族的墓葬情况,众多的殉牲、积石墓、实用组合铜器随葬、附葬车马坑、东向的墓向等一系列葬俗,既显示了浓郁的北方丧葬风俗,也体现了中原华夏葬礼的影响,实证了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狄、北方与南方之间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战国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儒家也在自己服饰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着衣风格,即以“逢掖之衣”“章甫之冠”为基本款式的儒服,并在各地、各学派之间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5.
16.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儒家也在自己服饰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着衣风格,即以“逢掖之衣”“章甫之冠”为基本款式的儒服,并在各地、各学派之间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7.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旨在对战国时期封君封号形式、封君获得封号的原因以及各国封君数量进行探讨,希冀对战国时期的封君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庶人多层重迭的土地所有制向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变化的总趋势 ,井田制、爰田制和土地私有制是这场变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列举了战国科技在中国传统农业、传统医学、传统军事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认为战国科学技术同中国战国以前的时代相比是一次全面的飞跃,它在诸多领域为后来历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战国科技成就在中国科学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