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的"百戏"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延续与传承、变换重整与复活、整合创新与发展为开发方式,以发挥它的娱乐属性、健身属性、竞技属性为前提,以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为宗旨,形成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规则为平衡点,通过调整规则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洛阳画像砖兴盛于汉代,大多是空心砖,题材范围较为宽阔,造型简洁生动,以形写神,不拘细微修饰,对古代美术的繁荣及后世装饰艺术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先唐侠士以义行侠,以品行为重,武艺和结果并不重要。唐代豪侠以武行侠,小说内容重点描写侠士的武功和行侠过程。唐代豪侠小说中出现如此丰富高超的武艺描写,杂技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唐朝散乐百戏发展繁荣,技艺精湛,丰富的杂技节目为豪侠小说武艺描写提供了素材和现实基础。诸如扛鼎、戴竿、走绳、剑术等杂技都能一一在豪侠小说中找到对应之处,这就使得唐代豪侠小说展现出了迥异于其他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体育是汉代骈文描写的对象,多姿多彩的骈文呈现了一幅汉代体育画卷。汉代作家枚乘和孔臧最早开始在骈文中描绘狩猎的内容,接着司马相如和扬雄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皇族诸侯出猎的盛大场面,讨论狩猎的褒贬意义。马融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樗蒲和围棋;蔡邕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弹棋;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则再现了汉代的杂技娱乐。骈文不仅真实摹写了汉代体育活动,而且折射出汉代古人的体育观念,当时全社会树立了尚勇崇武的体育风尚,人们下棋狩猎追求的是娱乐与休闲。骈文蕴涵着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研究古代骈文可以促进文学和体育事业的交融发展,在体育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体育视角审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踏鼓舞是汉代形成的一种独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着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腾跃旋转,并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击打鼓面,是一种舞蹈奇技。目前发现的济宁汉画像石中,有两处画像展现了汉代踏鼓舞艺术形象,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给我们传递了浓郁的汉代舞蹈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从娱乐体育、民俗体育、养生体育、练武体育、"百戏"五方面对东汉民间体育的功能和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娱乐体育的娱乐功能及人文精神特征,民俗体育的文化聚合功能和民族性特征,养生体育的保健养生理论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练武体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套路和流派逐渐形成,武术成为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体系的全息影像,很多体育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存在于"百戏"中,体现了体育文化的融合性和继承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演变进程中之“承”、“启”之时 ,“承”乃继于汉代音乐发展的累累硕果 ,而又有所完善与发展 ;“启”便是隋唐音乐之先声。从杂技、歌舞表演两个门类的叙述再现六朝时期散乐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汉代出土资料中有大量的印章、封泥,从这些印章、封泥中可以发现文献所遗的汉代官制的内容。所以,汉代印章、封泥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相关出土资料,可发现汉代中央官制的其他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元宵节的体育文化进行了梳理。发现"游赏"是元宵节的主流传承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不断增加舞龙、耍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区域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了百戏杂陈的"闹春"场景,体现了民族体育文化不断包容壮大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导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两汉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汉代导引丰富的内涵是汉代化融合的折射,同时又给予相应的化以影响。因此从化的视角探析汉代导引的发展,对完整地理悟中国古代体育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汉诸侯王国的都城所在地,扬州目前已发掘的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较多陪葬木俑。这些木俑分别经历了西汉前期、西汉中期和西汉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共三期四阶段,其形制按内容可分为人俑和动物俑两大类,种类丰富、造型生动。这些西汉墓陪葬木俑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代史料中多是人物传记性文献,其中对一些人物的武术活动有所记载,但是未做详细描述.近年来出土的汉画像石资料中有很多关于武术的图像资料,是解开汉代武术具体细节的重要文物资料.但是,通过汉画像石对汉代武术的研究还处于提及阶段.运用历史资料收集法及实地考察法对于有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有关武术汉画像石的数量、种类、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武术界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4.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5.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以废太子拓跋恂和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南迁的斗争,其结果是使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次是六镇起义和河比、山东等地的起义,参与这次大起义的鲜卑人在起义失败后经过辗转迁徙,最终也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这一融合过程是与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哀郢》"陵阳"一词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陵阳"虽在汉代才置县,但在商代就是重地,春秋时即为吴越名邑,战国属楚也是东楚名邑,出土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天的青阳县即原汉陵阳还有许多的姓熊屈景昭的人,可以推知当时这里是熊屈景昭姓的聚居地;再联系屈原流放图,是可以从郢都连接到陵阳的;而且还有《远游》中"南巢"可以作为旁证。"陵阳"一词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有误,洪兴祖《楚辞补注》认为"陵阳"为原"丹扬郡"下的"陵阳"的看法是对的,屈原流放时到过陵阳。  相似文献   

18.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以往体育史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论述不够充分,很少论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的蹴鞠活动,特别是元、明时期的蹴鞠活动进行分析,从总体走向上为中国古代的足球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汉代是中国古代足球的辉煌时期,唐宋足球对抗性锐减,而表演性大增,元以后更趋鄙俗。这是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市井帮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培养奴性国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