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代苏轼不仅在文学、经学、为政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其兵学研究也颇具特色。苏轼的孙子兵学研究文章主要有两篇,其主要内容有对孙子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其思想的批评。对孙子思想的批评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与思想状况有关,也表现了苏轼儒家的基本立场。苏轼对孙子思想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战略层面,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从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是对孙子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义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本认为《超然台记》没有摆脱进退出处的矛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文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超然台记》没有摆脱士大夫进退出处的茅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5.
江安凤 《文教资料》2010,(2):203-205
本文分析了创设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环境、信息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历,并未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精神更坚韧,人生理念更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写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从容地抬起头来,冒雨前行,表现一个真实的我,使生命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去体会他那生命中所蕴涵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历,并未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精神更坚韧,人生理念更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写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从容地抬起头来,冒雨前行,表现一个真实的我,使生命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去体会他那生命中所蕴涵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从《东坡七集》收录的二十三篇赋来看,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涉及到许多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寓庄于谐,借嘲讽自己的贫困来反映现实生活;二、乐天知命,树立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三、格知物理,以求有补于世;四,探索人生奥秘,追求绝对自由。 苏轼的一生,政治上极不得志,他因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政见不合,数次被贬黜,甚至因乌台诗案而下狱,受尽苦楚。较之屈原,苏轼受到的政治迫害更为残酷,特别是伴随着政治失意而来的贫困,压得苏轼几乎抬不起头来。生活的窘迫,使苏轼对朝廷的昏  相似文献   

9.
华正学 《文教资料》2010,(6):181-184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自身需求出发.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本文根据相关的抽样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具体测定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13.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7.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8.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苏轼诗的分析,侧重论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扬弃悲哀的宏观哲学的四个层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域文化对苏轼词的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色彩艳丽的杭州造就了苏轼烛影摇红的风格;豪爽率直的密州却使苏轼词风刚劲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