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执王安石一改役制,废差役而行募役。这一改革举动,立即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官僚士大夫的强烈反对。数年后,王安石被迫去政,新法即被废止。对北宋时期这一场变革与反变革,向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本文试图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作一探索,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武胜驿寻古     
武胜驿到底何时在此设驿?为何取名武胜?这一问题不单是关系到武胜驿本身的史迹,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丝绸之路——尤其甘肃境内丝路驿站建设的整体史迹。文章主张在此设驿不是始于明代,而是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并提出五点依据。武胜之名,也非明代冯胜西征大胜而得名,而是宋代王韶"熙河之役"大胜而得名。在此建堡,也非始于明,而是始于宋。且堡和驿的性质和作用都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3.
武胜驿寻古     
武胜驿到底何时在此设驿?为何取名武胜?这一问题不单是关系到武胜驿本身的史迹,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丝绸之路——尤其甘肃境内丝路驿站建设的整体史迹。文章主张在此设驿不是始于明代,而是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并提出五点依据。武胜之名,也非明代冯胜西征大胜而得名,而是宋代王韶"熙河之役"大胜而得名。在此建堡,也非始于明,而是始于宋。且堡和驿的性质和作用都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先任观文殿大学士,后又出任江宁(今南京市)知府。放舟南下,熙宁八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宋差役的性质,近年来论者颇多,然大多是将职责互异的各色差役视为一休,以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各色差役,既然职责互异,则其性质亦互异,统而论之,不免牵强.缘此,本文拟从各色差役的不同职责入手,试加逐一分析,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北宋差役的性质.不足之处,尚祈指正.一、差役制度辨析北宋时期的差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颁行雇役法为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差雇并行,而以差役为主;从熙宁四年颁行雇役法直至北宋王朝灭亡为一阶段,其间雇役、差役几经反复,但总的看来是雇差并行,而以雇役为主.一则因前一阶段的差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二则因后一阶段的差役既不占主要地位,且其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所以本文拟探讨的北宋时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即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之旧台,采其弟苏辙之意,取《老子》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中"超然"二字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脱尘世,乐天知命"。此后超然台逐渐成为一个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场所,由此超然台亦被称为"词赋胜地""千年名台"。然而几年之后在熙州(治所即临洮)地区又出现了一座超然台,这种超然台的"时空位移"现象,除反映熙州当地盛行道家文化外,这主要是受到了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说科举     
中学教材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向学生介绍的必要。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行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是由国家特定许多科目作为取士的标准,读书人就照这些标准去读书写文章以备应试。这种制度滥觞于隋朝,完成于唐代,后来不断加以修改:从唐代到宋神宗熙宁以前侧重于诗赋,可以称为“诗赋取士时代”;熙  相似文献   

8.
役,是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人身的直接掠夺,是封建官府强加给广大劳动人民的无偿劳役。宋代,“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①。赋税与力役构成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的役包括官府对劳动力人身的直接剥削,以及宋神宗熙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役钱──变相的人身压迫。宋代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乡村下户。本文仅从役的方面来探讨宋代乡村下户的负担,以助于进一步认识宋代乡村下户在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一、宋代的役宋代的役有差役与杂徭两种。“役出于民,州县皆有定数”。官府直…  相似文献   

9.
[导读]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欧阳修在父亲欧阳观(字仲宾,封崇国公)死后,曾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任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知州时,才在《先君墓表》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修改,写成这篇《泷冈阡表》,相距已近二十年,离其父下葬已六十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  相似文献   

10.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相似文献   

11.
西安州古城,位于海原县城西南四十华里。宋夏时期,为两国兵家所必争之地,向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城西十五里为天都山,又名西华山,由山之东麓循沟进五里许,有石窟寺等宗教遗迹。一、西安州古城址西安州古城,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地宜耕牧战守。西夏元昊时期初创,称南牟会。宋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遣五路大兵伐夏,熙河经略使李宪率兵一路“营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  相似文献   

12.
苏轼好交游.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说:"子瞻虽才行高世,而遇人甚厚.有片言可取者,辄与之倾尽城府,论辩酬唱,间以谈谑,以是尤为士大夫所爱."①从宋神宗熙宁十年到元丰二年(公元1077年-1079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为时虽仅两年,但他交往的知名人士就不下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13.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题原冠有“六月二十七日”字样,编入课本时略去。  相似文献   

14.
北宋立国,境土踏局,东北与燕云相接,西北陇山以西地区自唐上元二年(761年)陷入吐蕃后,也一直是吐蕃及党项部落的居地。他们“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宋初,渭水上游吐蕃地区归陕西路管辖,后又属秦凤路及永兴军路境内。北宋中期熙宁年间,国内改革风起云涌,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对西北地区的开拓也相应扩展到熙河洮氓地区,“经营河湟,兼制西夏”,就成为革新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同时,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  相似文献   

16.
宋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1077——1079),苏轼先后被差任徐州和湖州的知州。在此期间,其讥讽新法的诗文视杭、密时期已大为减少。即使表达对新法及其推行者的不满,批评锋芒已大为收敛,时常流露出无力逆挽的莫可如何之心情;而其合理建议不被重视的牢骚,对二十年仕途经历  相似文献   

17.
袁媛 《现代语文》2007,(6):12-112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少有壮志,负才名。入仕后不久,因卷入宋神宗熙宁年间新旧两党之争,累遭贬谪。元丰二年,又因“乌台诗案”之嫌,被诬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直到六十三岁时还远贬至海南琼  相似文献   

19.
路制是北宋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北宋王朝分路,以转运司为主,除此而外,尚有因军事而设之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志(指《宋史》地理志)所云路者,以转运司所辖言之。若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八年河北置大名、高阳关,真定,定州四路,熙宁五年陕西又置熙河路,此特为军事而设,……故不在十八路、二十三路之数。”〈1〉因军事而设之路,情况相当复杂,兴废不常,且非全国性制度,而转运使之路则是北宋的一项长期的全国性的地方区划,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仅限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7,(21)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故天以异象示警。只要废除新法,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十日之内天必下雨!"郑侠的奏疏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惨状,神宗为之长吁短叹,两位太后更是潸然泪下。第二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