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四月,扬州被包围,情况很危急。在扬州督师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不可挽救,召集将领们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为守城而死,但是在匆忙中不能够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够为我到城被攻破时完成这件大事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答应担任这件事。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以因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儿子。我写信告诉母亲,把你的名字写入我的家谱,列入我母亲的孙儿辈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史可法壮烈殉国经过的叙述,颂扬了史可法坚守民族气节,慷慨就义的崇高品质.《梅花岭记》的作者全祖望,字谢山,又字绍衣,清代(1705—1755)鄞县(现在浙江鄞县)人.幼年即知书,十六岁应乡试,甚为当时名作家查初白所推重,后来深受铜城派大师方苞的赏识.乾隆元年进士,任庶吉士,因开罪当道,竟自归田.先后任绍兴蕺山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山长,从游甚众.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是一篇写作者与客登临梅花岭,凭吊忠烈遗迹,追怀英雄功业的文章。课文节选了有关史可法殉难情形的一部分,独立成篇。文章以民族英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事迹为叙述中心,颂扬了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死节的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怀念。文章起始,即点出史可法督师抗清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为人物出场交待了背景。接着,文章以史可法面对强敌压境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一句豪言壮语,写出了他“誓与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高风亮节。 (二)体会“形散神不散”这一散文写作的原则在本课中的运用。教学过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叙述史可法壮烈牺牲的光辉业绩是主体部分;赞扬英雄的民族气节是全文的主旨;课后“思考与练习”提出了本文的知识点是学习本文的线索。基于上述三点,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学习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崇高民族气节;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以一条线索贯串全文的写法; 3、懂得“以、为、当、执”等词的多种用法,训练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确定词语释义的能力。二、疑难字词句补说依课文顺序如次:①(语)(yù)名词作动词,告诉。②(仓皇)匆忙,慌张。③[临期]到那个时候,到紧要关头。④[慨然任之]慨然,无所顾惜的样子;任,动词,承担。⑤[谱汝诸孙中]谱,名词作动词编排记录;孙,孙儿一辈,意思是承认史德威为自已的儿子。⑥[涕]眼泪,不是鼻涕。⑦[执]拿。下文中“执至南门”、“执至自下”的“执”,当“捉住”讲。⑧[兵]指清兵,下文“兵解”的“兵”,兵器,是其本义。⑨[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史德威寻找史公的遗体寻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在(梅花岭上)。⑩[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各位将领如都督刘肇基等人都战死了。(11)[殒](yùn)死亡。(12)[项燕]秦末楚国的将军,楚霸王项羽的祖父,在楚国威望很高,陈涉起义时曾假托他的名。(13)[经略]明清两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记叙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有注释帮助的情况下,读起来并不难。所以。虽是讲读课文,但在疏通文字方面似不必下很多功夫。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掌握中心思想、弄清各段联系、分析写作特色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为此,教学可考虑分两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宁波市)人。全氏自幼聪慧,十四岁考取秀才。年轻的全祖望,勤奋好学,初露头角,曾受到清初名家查慎行、方苞等的赏识与荐举。乾隆元年(1736)他中了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土,因忤逆上官,散馆后遭左迁,在京待补知县。此时,他已无心功名,毅然归里,研究经史。后受绍兴蕺山书院及广东端溪书院之聘,前往讲学。晚年多次受荐,执意不仕。一生安贫乐道,不谐流俗。撰述颇富,他曾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记闻》,并著有《经史问答》,《鲒埼亭集》等,为清代之大儒。  相似文献   

8.
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歌颂了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中语室把它选入教材,并把最后一句标点为:“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相似文献   

9.
<娇红记>采用"延宕"的叙事策略,以申纯的五次拜谒、与娇娘六度分别结构全剧,通过暴雨、战事、女鬼迷情、飞红间阻、王父拒婚、帅子求美等自然与社会的阻力从外部延缓爱情的发展,同时以情感的阶段性递进与危机意识的体认,从爱情内部呈现悲剧机制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娇红记》采用"延宕"的叙事策略,以申纯的五次拜谒、与娇娘六度分别结构全剧,通过暴雨、战事、女鬼迷情、飞红间阻、王父拒婚、帅子求美等自然与社会的阻力从外部延缓爱情的发展,同时以情感的阶段性递进与危机意识的体认,从爱情内部呈现悲剧机制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博学多识,于书元不贯串,尤专于史学,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为人伉直,有风节,不肯附和时俗;生平最服膺黄宗羲,亦步亦趋,因其学问风貌最似黄宗羲,所以人们称他是黄宗羲的私淑者。全祖望所处时代,正是清代康雍乾三朝,可以说是清代统治者一贯企图压制消灭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时代。当时,大兴文字狱,迫使学者不得不转事考证工作。全祖望富有爱国思想,虽曾补辑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编成百卷,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并卓有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说明这是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最后一篇课文,系课外自读。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二、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三、课文重难点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难点:文章末段议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性点拨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  相似文献   

13.
14.
乔叶作为中原作家群中的一颗闪亮的新星,近几年来发表的多部作品都备受瞩目。《藏珠记》作为她近几年来的最新力作,在叙事艺术上通过塑造赵耀、唐珠等人物形象既表现了她对物欲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揭露,同时也包含她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从而显示出乔叶的时代关怀。不仅如此,乔叶也在逐步突破以往的写作局限,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她的时代情感相互交映,显示出了她未来创作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鲒埼亭集》作者全祖望是清代鄞具人。鲒埼亭,古代地名,在今浙江鄞县。《鲒埼亭集》是全祖望以其家乡的一个地名命名的一部别集。共九十八卷。其中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集内碑铭、传记文字中,颇  相似文献   

16.
《梅花岭记》(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追怀史公、赞颂忠烈之作。文章截取史可法督守扬州这一悲壮史实,歌颂了史可法等人梅花般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和忠贞爱国的民族气节,是一曲大义凛然、虽死犹生的赞歌。因而,它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7.
一、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从表面看,“我”只不过是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而从深层次来理解,我们会发现,“我”在文中对表达主题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整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以“我”为主体的故事,在“我”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叙事对象,孔乙己的故事是“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在文中,“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  相似文献   

18.
19.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广泛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本文从风格、结构、方式、语言四个方面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无疑,《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的成功,使它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