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一、铜丝加热现象不一样为什么将红亮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铜丝变黑,然后再移到酒精灯的内焰处加热,铜丝又变红亮? 原因:在外焰处铜丝发生了反应:2Cu O_2=2CuO  相似文献   

2.
一、铜丝加热现象不一样 为什么将红亮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铜丝变黑,然后再移到酒精灯的内焰处加热,铜丝又变红亮?  相似文献   

3.
酒精灯是中学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现行化学教材及教学中除了对酒精灯内酒精量统一画成灯容积的 2 / 3外 ,对灯焰的画法很不一致 ,其中有些画法是错误的。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有关酒精灯知识的掌握及绘图能力。笔者查阅了一些初、高中及大学等化学教材 ,对酒精灯火焰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以下 6种。即 1为原型 ,2为外焰分开型 ,3为外焰分开内焰不全分开型 ,4为内、外焰全分开型 ,5为焰心分开型 ,6为杂型。这 6种灯焰的画法在各教材中出现的次数统计如下 :(见表 1 )表 1类    型 1 (原型 ) 2 3 4 56课本出 现 次 数人教社初中《化学》…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酒精灯对石棉网进行加热效率的探究实验,分别采用酒精灯焰心、内焰、外焰进行加热。实验表明,内焰加热效率最高,因此在对烧杯、烧瓶、锥形瓶等进行加热时,应该采用内焰加热。  相似文献   

5.
百花园     
百花园化学“学生实验一”的三个问题1.“燃烧温度”问题。在观察酒精灯火焰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把火柴梗放在灯焰中,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后,老师进而设问: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呢?学生马上联想到氧气的性质,并据此对这一问题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化学教材中,判断酒精灯内外焰温度高低的实验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根火柴棍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让学生观察火柴棍上的颜色,火柴棍上呈现黑色部分,这说明该处的火焰温度高,不变色的部分则说明温度低.笔者认为,这种证明方法不妥,主要有如下3点理由. 一是木棍部分变黑与温度高低无关.酒精灯火焰分为3层(图1),从里到外依次为焰心、内焰、外焰,焰心是酒精蒸气,内焰是酒精蒸气不完全燃烧,外焰是酒精蒸气的完全燃烧,笔者认为木棍A点变黑的原因是由于A点与氧气接触,造成A点的不充分燃烧,所以会变黑,而B点处于酒精蒸气的包围中,几乎与氧气完全隔绝,即使B点的温度高于A点,无论怎么燃烧也都是B点最后变黑.  相似文献   

7.
酒精灯加热温度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热源 ,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一般认为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在 4 0 0~ 5 0 0℃左右 ,最高可达 80 0℃ ,并且焰心、内焰和外焰的温度依次升高。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化学实验中用酒精灯作为热源 ,被加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等 )、试剂 (如CuO、KCl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常用仪器使用方面的差错:A.有的同学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用嘴吹熄灯焰,加热前没有把容器外壁的水擦干;加热时,不是把受热容器放在灯焰的外焰部分,而是使灯的内焰紧挨容器,错误地认为“受热容器离灯芯越近,温度越高。”这是由于对火焰内层和外层不了解的缘故。因为内层(即焰心)温度低,外层(即氧化焰)温度较高,所以实验时一般用外层火焰加热。B.往试管中加入固体金属时,试管没有倾斜便将固体金属投入,加热时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个别同学甚至大拇指盖住试管口进行振荡。  相似文献   

9.
一、反应条件1.点燃与加热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5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应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硫粉与铜丝的反应,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相似文献   

10.
“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将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8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但反应出现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硫与铜丝反应时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盛有硫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做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首先用H2将试管中的氧气排净,再加热氧化铜,只能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而看不到燃烧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曾德宇同学在科学课上学习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知道了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由此他通过观察,发现家中所使用的燃气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科学原理,只能调节火焰的大小,不能调节火焰的高低,当火焰小的时候,外焰没有直接接触锅底,可是火开大了,  相似文献   

12.
巧做硫与铜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三章中设计的硫与铜的演示实验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在试管中加热硫粉不易聚集浓的硫蒸气,因此插入铜丝往往无红热现象,仅仅可以观察到铜丝变黑;二是加热时间较长,硫蒸气扩散,易造成污染.现作以下改进,经多次实验,效果良好.一、实验装置:说明:球形干燥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二、实验操作:1.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橡皮塞,把一根擦亮的铜丝插入橡皮塞中央.(见上图)2.用小纸槽将少量硫粉放入干燥管球形部位.3.加热球形部位,观察到其中硫蒸气“翻腾”后,迅速插入铜丝,铜丝立即变黑继而通红,极像…  相似文献   

13.
蜡烛燃烧的实验报告湖北省襄樊市襄北铁中初三(四)班苏磊我们观察.蜡烛的火焰分为三部分。最里层较暗.叫焰芯;中间一层最明亮,叫内焰.外层却不易看清,呈现透明或略带蓝色,叫外焰。将一根细小木便迅速地平放在蜡烛的火焰里,片刻后取出,可以看到本模的中部即火焰...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第一册 1.硫跟金属的反应 (1)硫跟铜的反应,将硫加热到沸腾,直到硫蒸气的回流升到试管的1/3处。然后将一束细铜丝灼热后迅速伸入。烧铜丝的灯焰不要离试管口太远。 (2)硫跟铁的反应,如果缺少很细的还原铁粉,而用机械加工的废铁粉,实验可按下法进行:试管(用20毫升的废安瓿代替)中放硫2-3克,加热到硫沸腾,加入铁粉并继续加热(集中火力于试管底部),到混和物开始放出红光时,离开火焰,观察反应的进行。铁跟硫的用量比:7∶4.5,硫比理论用量7∶4稍多。废铁粉的来源及处理:a.从砂轮上打下的新鲜  相似文献   

15.
做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实验时 ,往往燃烧现象不明显 ,只能看到铜丝表面变黑 ,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加热温度要高 ,这样硫蒸气才能充足 ,而按教学进度 ,上《硫》这一节已是冬天 ,普通酒精灯加热温度不易升上去 ,所以 ,在教学中我将普通酒精灯改造成“三眼酒精灯” ,加热温度升高 ,燃烧现象很明显。具体做法是 :将灯帽、灯头及灯芯取下后 ,在酒精灯口盖一块直径约为 4cm的圆形铝片 ,对准酒精灯口打三个小洞 ,取下铝片 ,穿三根粗细适中的棉线后 ,放进酒精灯 (已装酒精 ) ,再沿着酒精灯口用 2cm宽的铝条缠一圈 ,用细铁丝固定铝条…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学习中,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但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较窄,生活经验尚不够丰富,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联想进行探究。下面我以酒精灯火焰温度的测量为例,介绍如何运用联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比内焰的温度高的结论,有的学生不满足现成的答案,提出能否用实验来测量酒精灯的外焰和内焰的温度。这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我建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想方法去验证,思考并…  相似文献   

17.
将一束擦亮的细铜丝绕在一根直径1~1.5mm铜丝的前端,再将另一端在玻璃棒上绕成螺旋状备用。把盛两角匙硫粉的试管垂直向上,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待试管中红棕色的硫蒸气,升高到2~3厘米时,向试管中插入螺旋状铜丝(注意:铜丝不能预热),即能明显地看到铜丝发红光。取出螺旋状的反应产物,既可观察到硫化亚铜呈黑色,性脆;又可以观察到硫化亚铜包裹着的铜丝芯子来反应。 如果以上反应后的试管中撒入铜粉,可看到反应剧烈,红色火焰高度接近试管口。可反复多次,以利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18.
用螺旋形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冷却后铜丝表面生成的氧化钢与活性炭高温下共热还原出铜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过程介绍於下:一.取直径为4毫米的细铜丝在直径为2.1毫米的铅丝上一圈接一圈紧绕25圈左右,然后用两手在螺旋形铜丝两端稍用力拉一下,使两圈之间稍留一丝空隙,以增大氧化钢与活性炭之间的接触面.二.将螺旋形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色,离开火焰,冷却后就能看到铜丝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铜.三.将活性炭放在坩埚中灼烧,为防止活性炭加热时冲出坩埚,应盖上盖子.当看到盖缝中有活性炭粉末冒出时,停止加热.稍冷,放入干燥器中…  相似文献   

19.
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时会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反复实验都难以成功的窘况。如何进行实验改进?一反常规的逆向思维有时会有奇效。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常规的做法是把下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为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中有较多乙醇气化,这既使体系温度降低、很难反应,又掩盖了微量乙醛的刺激性气味。那  相似文献   

20.
1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电学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使用的导线常常是将两端直接去掉外包皮,然后将两端的铜丝接到器材的接线柱上,却常常因为导线接头处的种种原因导致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或实验有较大的误差。使学生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甚至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效率。导线引起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生连接时由于逆时针方向绕铜丝,在紧螺母时会导致接头脱落或接触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