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二册(必修)第2O页实验[2—2]是铝热反应的实验,该实验是让镁条经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但如果按教材要求去做,用小木条点燃镁条,实际做起来比较难,如果用酒精灯倾斜去点燃镁条,又不符合实验操作规则。为此,我对实验中镁条点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1.取长约10cm的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其表面的氧化膜。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的中间部位,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待其燃烧后,竖直地插入铝热剂中,然后移开坩埚钳。 这样点燃镁条一燃就着,实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教材中(P7实验1—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测定的。由于所用钟军过大,不易于课堂上演示操作,现象的明显性也受到影响。现改进如下。操作方法:1.在集气瓶上贴上一张纸条,将集气瓶容积从上至下五等分,在纸条上注明。2.在毛玻璃片上,固定一只小蜡烛,点燃后放入水槽中。3把集气瓶从蜡烛火焰上方迅速倒扣在毛玻璃片上,并将瓶口用水封住,蜡烛火焰慢慢熄灭。4.移开毛玻璃片,待水进入集气瓶中不再上升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取出,可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线约在集气…  相似文献   

4.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燃烧”概念的建立是逐步加深的。最初在做了镁、碳、磷、硫、铁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基础上,把“燃烧”说成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其中镁、碳、磷、硫、铁和蜡烛为可燃物,氧气在这些反应中起支持燃烧的作用。当学到氢气的性质,提到氢气不仅能在氧气里燃烧,而且还能在氯气里燃烧时(H_2+Cl_2=2HCl),课本才揭示出燃烧的  相似文献   

5.
材料工具:彩色丝带,金属小卡子,双面胶带,蜡烛,502胶水,细线绳等。制作过程:⒈准备两条相同长度的丝带,每条长约14厘米。⒉将蜡烛点燃,用蜡烛的火焰快速烧一下两条丝带两端的横截面。⒊分别在两条丝带的一端贴上双面胶带。⒋将一条丝带粘贴成一个圆环。  相似文献   

6.
1.原理蜡烛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碱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面上升水面容积1/5.2.部分仪器用品制作(1)取一去底容积为500mL无色细口瓶(或500m透明无色塑料瓶);把液面上容积分成5等分,顶端塞一橡皮塞,如右图所示.(2)取一适当大小塑料瓶盖,盖内固定2~3支小蜡烛,烛高1cm左右.3.具体操作(1)在一玻璃水槽内倒一定浓度碱溶液,液面齐零刻度处,并滴入几滴酚酞.(2)使内装小蜡烛的塑料瓶盖浮于碱液面,并点燃小蜡烛数支,以耗尽瓶内氧气为原则,确定点燃小蜡烛的支数.(3)蜡烛正常燃烧后,…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教材里,空气的成分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水槽里点燃一支蜡烛,用一个上面开口的玻璃钟罩很快把蜡烛罩起来,再很快地用  相似文献   

8.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 ,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 ,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 ,放进水槽里 ,盖上有底烧杯 ,蜡烛熄灭了 ,杯子里的水上升了 ,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 ,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 ,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 ,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 ,很不易点燃火柴 ,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 ,再进行实验。2 水槽中水的多少和蜡烛的长短要适宜  学生实验时 ,水槽中的水太多会淹没蜡烛 ,太少进入杯子里的水有时不明显 ;蜡烛太长烧…  相似文献   

9.
周虹 《中学理科》2006,(8):91-91
1.初中化学(上教版,下同)。上册第11页《活动与探究》中有一个实验:从蜡烛的火焰中用一根玻璃管引出一缕白烟并点燃。这个实验操作起来不容易成功,如果使用普通照明蜡烛,几乎不能点燃。在做这个实验时,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选用一支直径大于3cm的大蜡烛(烧香用的红蜡烛最好),点燃蜡烛充分燃烧后,吹灭蜡烛,我们可以看到一缕大约宽1cm的白烟袅袅升起,这时我们在离烛蕊大约3—5cm处点燃白烟,蜡烛又被重新点燃。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白烟,而且通过实验知道它具有可燃性,它的主要成分是气化的石蜡,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一、证明种子萌发时胚在进行呼吸的实验用塑料袋做种子萌发时胚的呼吸演示实验的具体做法是: 1.证明萌发的种子吸入氧气实验前一天,把正在萌发的种子(干重时4至5两)装到长29厘米、宽24厘米的透明塑料袋里,然后闭合袋口,用细绳将袋口捆紧,注意检查是否漏气,装置完毕,放在温暖黑暗的地方。第二天演示时开绳,将正在燃烧的蜡烛迅速从袋口(只放开广口瓶口大小)放进塑料袋内,蜡烛立即熄灭,证明塑料袋里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的胚完全吸收了,蜡烛燃烧得不到氧气,因而熄灭。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父亲发现我因学习成绩优秀而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于是当着我的面点亮一支蜡烛,问:"这支蜡烛是在自己燃烧、自己发光吗?""当然是。"我说。父亲把蜡烛放进一支玻璃试管里,然后密封开口。这时,只见蜡烛的光焰在慢慢变小,很快就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父亲问。"因为试管里的氧气耗尽了。"我说。"是啊!蜡烛燃烧,不只是蜡烛在燃烧,还有氧气在参与燃烧;蜡烛发光,不只是蜡烛在发光,还有氧气在参与发光,蜡烛的光里,有氧气的光芒。"父亲说,"假如人生是一支蜡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看到蜡烛在燃烧时,不断地缩小,最后没有了。蜡烛燃烧掉后变成了什么啦?把桌上的蜡烛点燃,用一只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你会看到,杯里起雾了,杯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滴。这些水就是蜡烛燃烧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实验材料:两个一样型号的玻璃杯、面巾纸、水、蜡烛、打火机。实验步骤:1.把蜡烛放到一个空玻璃杯里并点燃。2.浸湿面巾纸,覆盖在点燃蜡烛的杯子上。把另一个杯子扣在上面,口对口扣严。3.等蜡烛熄灭以后,拿起上面的杯子。结果发现两个杯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原理:面巾纸沾水,可以密闭瓶口。因为面巾纸透气,蜡烛熄灭前已经把两个杯内的氧气耗尽,杯内气压比杯外气压低很多,所以两个  相似文献   

14.
在镁与水反应演示实验中,若将镁粉代替镁条,同时配以适当的方法,可以增加趣味性.取一支试管,用纸条折成槽状送人镁粉少许,用长滴管吸取适量蒸馏水加入试管,注意不要将试管内壁弄潮,然后用试管夹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底产生的气泡,稍稍振荡试管.右手换左手握住试管夹,右手取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后,挨近试管口,若发生爆鸣,即是试管中空气未排空,直到试管中持续冒出的气体纯净了,试管口遇火即冒出一条数厘米长的火焰,其显淡黄色是由于试管壁含钠原子.继续加热,气泡大量产生,并向试管口翻腾,火焰遇湿陡然变小…  相似文献   

15.
骄傲的蜡烛     
正陶陶正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停电了,屋里一片漆黑。陶陶从抽屉里翻出那支沉睡了很久的蜡烛,用打火机把它点燃,房间刹那间就亮了。过了几天,陶陶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厨房的灯不亮了。陶陶再次找出那支蜡烛,把它点燃后拿到厨房。借着蜡烛的光亮,陶陶修好了电灯。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初中物理讲完浮力部分后会遇到一道有关蜡烛的题目,题目的大意是:蜡烛下端粘一适当的金属块,它便在水中竖直漂浮,因此可在水中点燃(见附图).点燃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一些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点燃蜡烛,用另外一个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不久,蜡烛熄灭。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而,在这个实验的解释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许多疑点值得讨论,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中秋纪事     
每年的这时候,大家都会大大地采购一番,以备中秋聚会之用。中秋节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据说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就好像点蜡烛这活儿,与其说是风俗,还不如称之为长久以来的风气。因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人们要把点燃的蜡烛沿着路边插成长长细细的一条火绳儿。小时候以为那是给外面的野狗野猫照一条回家的路,而现在爷爷奶奶又说是给一个管月亮的神过生日,要我们为她点燃蜡烛表示庆贺。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小孩儿只在乎怎样把火苗用在最好玩的地方,毕竟,“玩火”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每到点蜡烛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找块大大的…  相似文献   

19.
昨天晚上,我在抽屉里找东西,发现一根蜡烛,就把它点燃了。无意间,我发现蜡烛不管竖着放还是横着放,火焰都是向上的。这是怎么回事?我赶紧问爸妈,爸妈都说不准。于是,我查看了家中所有科普书,始终没有找到完整的答案。看来我还得向别人借。我打电话给好朋友舒汉,向他借科普书,他爽快地主持人一点通:这篇作文的优点在于没有“因为”、“所以”地来写,那样写,就完全成了一篇说明书。这篇作文由发现,然后查询,探究,又重复实验,这个过程写得一点也不枯燥。不妨,我们顺着这条线索分析一下:1.无意中发现蜡烛点燃后,无论怎么…  相似文献   

20.
200多年前的一天,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老鼠分别放在玻璃罩下,不一会儿,烛光熄灭了,老鼠也因窒息而死。后来他采了一些薄荷的枝叶放在玻璃罩内,再把点燃的蜡烛和老鼠放入,结果,过了很长时间老鼠还是活的,蜡烛仍闪烁着光芒。这一发现,普利斯特列喜出望外,他把自己的实验写成论文,题目是:《各种气体之实验与观察》。他认为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使瓶中的空气变坏,所以老鼠死亡;绿色植物能把坏空气变好,所以老鼠能安然无恙,蜡烛依然燃烧。当时,普利斯特列还不知道氧气,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