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长期以来,注解家们对《卷耳》一诗中"采采"一词大致有"采了又采"、"茂盛"、"色泽鲜明"、"茂盛鲜明的样子"等四种解释。我们运用"同文互证法"及"事理论证法",试图对"采采"一词的历史性本体意义作出新的解释,以正确理解原诗意义。  相似文献   

2.
《卷耳》是一首思妇诗。但卷耳有什么样的可采性,采卷耳的工作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意,如何理解采卷耳的妇人的身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排比了对<诗经·蝃蝀>的古今众说,对该诗的题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周颂·思文>是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禘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郯"、"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6.
顾言 《文教资料》2012,(26):138-140
《蟋蟀》为《诗经·唐风》之首,历代对于其主旨的大致有六类观点。理清本诗主旨不仅对理解这一首诗有帮助,对把握整个《唐风》也是不无裨益的。综合考察诗文本身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蟋蟀》大致应为晋国士大夫相警戒之作,表达了及时行乐又不忘节制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唐风》所独有的思深忧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9.
<诗经·大雅>是内容丰富的先秦史料,其中的<生民>、<公刘>等诗篇记录了周民族早期的历史,从这些诗篇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先周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而且还能知道先周是一个韬光养晦、由弱变强、社会制度不断变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5.
桑在《诗经》中是一类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明显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物象,写到它的地方往往与尊崇恭敬的情绪、美好高尚的事物以及情爱婚姻有关。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蕴与《诗经》时代独特的语境分不开。它来自于原始先民的崇木情结、桑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由此从殷商开始的对桑的崇拜。这些意蕴在后世诗歌创作中有沉淀又有流变,但始终都是与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言"作为虚词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历来语法界对之解释不一。文章在进行穷尽统计后,认为"言"作为虚词,只有一种用法,即用作连词。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将《诗经》定性为“古代的人民文艺”,他以文学为立足点,特别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一方面把诗看成是对生活的写实,另一方面又证之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讲解诗歌,既参考前代注家成果,又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通过辨析,取精用弘,多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相似文献   

20.
《诗经》305篇长于家居生活的描写及日常情感的反映,而其中纯粹的战争诗,虽然篇幅极少,但作为我国战争文学的源头,战争诗艺术地展现了周人军事生活的历史画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它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独放异彩,摇曳多姿,令后人惊叹不已,成为中国战争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