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们对新的人和事的认识,第一次接触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就格外重视这“第一印象”,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艺术中,为了给观众造成鲜明强烈的“第一印象”,有所谓“亮相”的招数,开场时演员一出场就来一个特定的造型动作,一瞬之间,精神俱出。新闻导语当然也十分重视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不同的是要求更高,导语要在读者匆匆一瞥之中,就把他们勾引住,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这一瞥不仅仅指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第一行,最重要的乃是导语开头的六七个字。  相似文献   

2.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3.
徐小燕 《新闻世界》2008,(12):75-75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词典》新闻导语定义是:新闻导语: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的文句,概括新闻的精华所在,揭示新闻主题,唤起读者注意,使之在脑子里先有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凡是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又称“复合导语”。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语是一篇新闻的序曲,它的好坏决定新闻的命运。读者一般都是通过导语来取含新闻的。因此,我们在写新闻时,必须给导语写作以充分的重视,使其充满“诱惑力”,促使读者能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并高兴读下去。然而,我们一些编采人员并没有在新闻导语上花必要的精力。翻开各地报纸,充斥版面的大多是起不到导语作用的“导语”。一、塞满事实的臃肿导语新闻导语的组成,往往离不开构成新闻的五个要素。但是,这五个要素并不要求在一个新闻导语中全部得到体现。导语,作  相似文献   

7.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8.
消息的导语,即开头第一段。它能否吸引读者,非常重要。可在读我们的新闻时,觉得有太多的雷同之处:“受到XX称赞”,“得到某某肯定”,“标志着我军什么什么实现跨越”等结果性导语已经让我们不感兴趣。还有类似的“出现新气象”,“形成新格局”,“带来新变化”等空洞的导语,同样为大家诟病。读者早已厌倦了这些老套、落俗的新闻导语。怎样把导语写精彩呢?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威廉·梅茨讲:“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西方报纸、通讯社的领导都强调,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住脚,许多西方新闻同行们在采写新闻时,也确实用心地追  相似文献   

10.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闻导语处于“第一印象”的特殊位置,常常使许多记者、通讯员咬破笔头,煞费苦心。一般来说,写一条平庸韵导语是很容易出手的;但是,要使导语准确集中而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讲究导语的结构技巧,也就是对要写的内容“全局在胸”,在服从于正确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服从于表达主题需要的前提下,精心地把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有机地组合起来,而避免那些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事实罗列。导语的结构技巧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中还是有章可循的。一、总分式结构。即先对事实全貌作总体概括,然后分解说明,这样写一般脉络分明、内容多而不松散,形成有机的统一。如《街头鲜见“踱方步”办事但求“快节秦”改革开放使广州人生活方式发生  相似文献   

12.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13.
秦勇 《记者摇篮》2004,(9):21-21,23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曾经说过:“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锈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再往下读了。”杰克海顿的话充分说明了导语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这种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都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导语在新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彩,是文章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精彩。就能紧紧抓住读者,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文;导语写“砸”了,整个文章也就没戏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17.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8.
只要你随手翻开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新闻标题,即新闻的题目,一般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精炼、醒目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指开头部分的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对照一下上述关于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定义,似乎两者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地遵循“定义”,不敢越雷池…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新闻导语?目前国内新闻界给导语下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四种(笔者见到的):一、导语是消息最关重要的开场白。二、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个自然段。三、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四、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主要的、新鲜的事实,简明生动地概述新闻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笔者认为以上定义,前三个都没有揭示导语这一概念的内涵;最后一个沾了一点边,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