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语言浅近,题旨明白。历代注家几乎一致激赏其“无理而妙”,评价大同小异,今人对其夸张艺术的推崇也基本上是前人观点的沿用,很少对诗中存在的明显矛盾和疑点做深入探究。实际上,只有将“明镜”解作“水镜”才使原诗意境真实自然,否则“白发三千丈”只能是“大言欺人”。  相似文献   

2.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四年先后多次到池州(当时的秋浦县),写下大量诗作,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文章通过对《秋浦歌》及李白池州系列诗作的解读,探讨李白在池州逗留时间之久的原因,以及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诗歌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3.
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人,他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叛逆精神,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使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诗歌多以高度浓缩的笔法来概括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临路歌>就以短短六句诗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经历.李白用自己的诗歌为自己雕刻了一座千古不朽的崇高的悲剧性的大鹏形象.  相似文献   

5.
高建山 《现代语文》2005,(11):23-2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责,但愿长醉不愿醒.  相似文献   

6.
《大地之歌》是作曲家叶小纲先生受中国爱乐乐团委约创作的新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作品在表现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同时,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法中"新人声主义"的舞台表现力.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而对新音乐技巧的娴熟应用上具有实践意义.在创作思维和审美经验上予以作曲者借鉴和启发,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李白晚年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最辉煌时期。诗人晚年登上人生的峰巅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较过去深刻得多。李白经受沧桑之变,屡遭政治挫折、报国大志受到打击和罹难,倍尝国破家亡之苦。诗人晚年更加觉醒。不但对唐王朝统治者更加憎恶,而且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健康、明朗、充满真善美的劳动人民天地。《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受到劳动人民情操的熏陶和精神风貌的感染写成的。这一组诗写于李白再游秋浦(今贵池县)的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组富有民歌韵味的诗,不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心忡忡,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而且细致地描绘秋浦特有山川景物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景象。诗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象一组风俗画,  相似文献   

8.
由金涛声、朱文彩两先生手编的<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从宋人祝穆、祝洙父子的<方舆胜览>中辑出李白资料146条,笔者复将漏辑的40条补出.以翼合成全壁.  相似文献   

9.
朱向军 《文教资料》2006,(13):129-130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高超的修辞手段。通感手法的运用,能增加文章独特的韵味。通感这一手法在《荷塘月色》中被多处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使此文在审美意境的创造、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从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辑出与李白有关的资料152条,笔者复将漏辑的129条补出,以冀合成全璧。  相似文献   

11.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被迫幸蜀。一年后,玄宗离蜀返京。肃宗为尊崇其巡幸之所,将蜀郡升为南京。这一事件在李白的心中激起万千感触,为此他写作了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来构想成都:帝都眼光的审视、古蜀神话的附丽、自我易位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篇讲述美籍非洲人的成长故事,也是对美籍非洲人的讴歌。通过对主人公Milkman从一个生活无目标,头脑简单的男孩成长为一个有归属感,以自己的种族为自豪的男子汉的成长过程分析,本文表明黑人只有回归大自然,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生存与成熟。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5.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其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  相似文献   

16.
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通过对一名探求自我的黑人青年的心路历程的描写 ,阐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 ,并指出只有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才能在文化上对自己的价值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黄谨 《文教资料》2012,(29):22-23,42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把小句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小句的开头,也是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的方向。本文收集了唐诗《登幽州台歌》四个不同的英译版本,运用“主位+述位”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原诗和四个译文在主位选择上的异同,讨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主位的选择和诗的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强平 《现代语文》2007,(11):41-43
"十七年文学"中作家对题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评价。题材的限定与主流意识评价的介入使此时期的创作多有"二难"的现象。本文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解析了《青春之歌》在内在情节的设置,语流节奏和话语操作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裂隙"之嫌。  相似文献   

20.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