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宏 《新闻实践》2002,(12):62-64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民营报纸,其经营管理、立论方针、人才培养,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由于整风运动的胜利,全社职工的思想作风起了很大的变化,报纸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大跃进以后,报社领导上紧紧抓住了"抓住中心,突出一点,集中报道,连续宣传"的报道方针这条纲,发动全编辑部鸣放讨论,彻底批判了"专家办报"、"同人办报"的资产阶极思想,大力开展群众工作,树立了依靠群众、开门办报的观点.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各地文教部门建立了五百多个通讯组,发展了近两千名通讯员.报纸编辑部的工作人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百年。“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文人论政”的独特气质,使《大公报》成为一段出彩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  相似文献   

5.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四不主义”,是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赞者誉其“为中国报界辟了一条新路径”;毁者斥其“实践证明都是虚伪的;但在时间上和事实上却起了相当久和相当大的迷惑作用。”  相似文献   

6.
龙謦泽 《青年记者》2016,(21):104-105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新记《 大公报》获得的殊荣离不开其先进的“四不”办报方针.笔者认为,要看透“四不”方针,首先必须了解“四不”方针的提出者——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三人的思想.作为深受自由主义熏陶的知识分子,三人提出的“四不”方针蕴含着大量的自由主义思想因素,而这正迎合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了辉煌成就. “四不”方针与自由主义精神 自由主义包括四条基本精神:经济上的放任主义,政治上的有限政治与法治,社会理论观上的个体主义,历史观上的社会向善论.  相似文献   

7.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是以财经宣传为主的报纸。就它的任务来说,应该使它成为反映和指导财经工作的有力的工具,这首先要求坚持不懈地、充分地发扬它的财经特点。几年以来,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整风运动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公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在这篇文章里,只能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的办报方针是发扬报纸特点的关键大公报坚持发扬财经特点的过程,是在新闻工作方面坚持两条路綫斗争的过程,也是坚持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办报方针的过程。从1953年大公报由上海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开始,它就担负起财经宣传的任务,但是由于大公报是一张旧报纸,一部分编辑记者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较深,虽然报纸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唯一一家拥有百年报龄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唯一获得国际荣誉的报纸.大公报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的重视,离不开其先进的办报方针.  相似文献   

10.
王一丽 《今传媒》2015,(4):99-100
新记《大公报》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张季鸾在《大公报》此段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成就了新记《大公报》.本文通过具体事件探讨了张季鸾办报核心理念的缘起、体现和意义,以期对我国的优良传统进行颂扬,并对现代办报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张,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叫得很响。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个提法就说得不多了。我很纳闷,是不是办报方针变了。直到看了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后,才疑云顿消。 江总书记讲:“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这就是说,办报方针并没有变,问题是,在新的时期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新时期的中心是搞经济建设,这不同于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但不等于说全社会只抓经济工作,办报只是报人的事。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偏颇了。报纸是为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的,光指望报人是办不好的。  相似文献   

12.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企图推翻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其中有一个幌子是复辟旧大公报.有一个右派分子说:"要办报就要办一张像旧大公报那样的报".徐铸成也不胜羡羡于旧大公报的所谓"文人论政".在大公报社内部的右派分子中,朱启平嚷嚷着要"办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所谓"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就指的是旧大公报那样的报.顾国权煽动大公报人员再翻一个身,  相似文献   

14.
张勇丽 《传媒观察》2022,(6):98-104
《大公报》初创时期,为规避清政府对国人自办报刊的迫害,英敛之接受了来自法国在华天主教会、法国领事馆等法国在华势力的多方“助力”,但随着办报的深入,他所坚持的“报刊救国”理想与法人意欲培植《大公报》为在华利益代言人的企图产生了激烈冲突。为摆脱法人对《大公报》的干预,英敛之借助日本在华势力,最终将《大公报》从法租界搬入日租界,并在此后的报刊出版经营中保持与日租界势力的距离,防止日租界势力对《大公报》的干预,为《大公报》在北方言论界声誉日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国人租界独立办报提供了成功借鉴。本文以《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为基础史料,考察英敛之的办报历程,指出在清末特殊环境下,租界华报报人已具有明确的独立办报意识,并为实现“报刊救国”的理想努力探索一条摆脱外人干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报人报业社会--浅析《大公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办,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继由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在中国大陆刊行的64年中曾先后创办天津版、桂林版、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等.1966年9月10日大陆版终刊,此后<大公报>转移至香港继续出版.一张报纸能够持续出版100年,而且历久不衰,仍然显示出旺盛发展的态势,自然有它的根基和理由.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始终贯彻"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紧跟近现代中国发展步伐的办报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提出并实行的全党重视、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从广义上说,“两办”方针也就是全党重视、依靠群众办新闻事业,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杂志等各种新闻传媒。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9月26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强调了这一方针。他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首要和根本的,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这一方针。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的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  相似文献   

17.
《晋察冀日报》(原《抗敌报》)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是我们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区党报.《晋察冀日报》创办后逐渐朝着“全党办报”的方向前进,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明确发出关于“全党办报”的通知后,报社认真贯彻执行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发展和指导通讯员,最终形成拥有600多名通讯员的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2月24日至30日,山西日报副总编辑宋新柱、广告处处长冯爱民、对外部副主任周同馨一行3人赴香港大公报进行考察访问,并与大公报社长王国华、总经理冯仲良、副总编倪振良、副总经理林宁等领导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晋港办报经验,探讨进一步办好大公报山西新闻版的新途径。 在座淡中,宋新柱副总编介绍了山西日报在  相似文献   

19.
许多新闻理论教科书上,都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论述.但是,对这一方针形成的实践基础,关于"全党办报"论述得较多,而关于"群众办报"形成的实践基础,就语焉不详了,甚至,"群众办报"的基本内涵也论述不甚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历史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