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人教版第十二册)【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生答略)师: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文章读了三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在找哪个字?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3.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35):36-37
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4.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12):36-37
<正>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第一次是本县的一位名师借我班学生上这一篇课文,我参与听课。开课不久老师便抛出这句话,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正> 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汉语语音及地方方言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如汉语拼音字母p、b、m等常包含着韵母。的成分;t、d、k、g、l等常包含着韵母e的成分。学生学习英语音素时,也就习惯地把英语音素[p]、[b]、[k]、[g]、[l]读成汉语拼音字母t、d、k、g、l。又如河西地区一些地方方言中常常出现前后鼻音不分,或以后鼻代替前鼻的情况。所以,从这些地区来的学生,尤其是方言重的学生,往往把英语音素[n]读成[?]。把英语单词country['k?ntri]读成['k(?)tri]把count[kaunt]  相似文献   

7.
师:这篇文章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的作品。文章非常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孙老师一样把书拿起来。你看那个同学的眼睛多亮,这是读书的时候最好的神情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每次听完课,我都要问那些参与了课堂活动的同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更会读书了""我更会表演了""我能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了"……再问其他的一些同学,也每每听到:"我还是不会读书""我还是不会表演""我还是  相似文献   

9.
[习作要求]这是一份语文试卷上的一道作文试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相信每个同学,除语文课本外,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课外书。因为个人爱好不同,读书方法各异,所以读书的感受也不大一样。请以“我与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金指点拨]话题作文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学生习作训练之中。很多同学遇到话题作文,往往感到难以下笔。其实,只要我们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掌握话题作文的诀窍,就一定能轻松应对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一、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话题作文主…  相似文献   

10.
正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3.设疑: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呢?【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扣住文题,通过美读和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读成流动的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以及散文的表达特色,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了氛围。二、自读正音,读通长句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是读书多了就能写好文章呢?我作为语文教师接触过很多爱读书的学生,说起书中的故事情节,他们会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可是如果让他们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有些同学却不知如何下笔.觉得写读后感很难。这里的问题在于很多同学,只注重书中精彩的情节,仅有对材料的感性认识。要想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把握其主题,还必须积极思想。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大于0°、小于180°的角吗? 生:能! 师:那么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13.
[小引] 初学写记实散文的同学,常以纯真的童心感受生活,确实能随时随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由于他们认识、理解生活的经验不多,能力不够,把感受到的生活写进文章时,就会像一个正当换牙年龄的孩子吃甘蔗—样,能品尝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华罗庚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地,颇耐人寻味。其实简单来说,将书"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那么吴老师是怎样带领着孩子们把厚厚的数学书读薄,从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特别有意思,真可谓与众不同。(板书课题)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长文读短,就是把一篇长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你行吗?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读好课文,先要排除文中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16.
[小引]爱读书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优美的文章,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其实这种体会不仅在读书时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面对喜爱的事物,接触多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对它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深,最终达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出来,但是在作文时,常常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虽然觉得已经把这种过程表现出来了,但读者无法从文章中发现你的思维轨迹,甚至对你的独到认识不认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文章中没能为感情的升级铺设好台阶。下面,我们看一看对《湖恋》的修改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师:一个蛋糕店师傅招收学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12/18,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拿这个问题来考考你们,看看在座的同学有多少能被选中.  相似文献   

18.
金秀山河 《小学生》2006,(2):I0008-I0008
同学们,听了这段开学序曲,你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上学了吗?你想知道大象办学的故事吗?不要急,我们会慢慢告诉你的。 《森林公园开学记》中,有许多成语等你积累,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吧!它会增长你的基础知识,看哪个同学能最先积累到一百个成语。[编按]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有些知识点较难掌握和运用,需要多次反复矫正。简单地重复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矫正目标。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的矫正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提前矫正。教师在准备某知识点教学时,可预先估计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前矫正措施。如长沙人读[1][m]和[n]几个音素时常易混淆,把line读成nine,把Nice to meet you读成Liceto meet you,把home读成hone等。我在进行这几个音素教学时,利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除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外,还要不断探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钻研教材,教授"读书"的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读薄"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是为了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