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词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好的诗词往往图画美、文辞美、节律美、情感美兼具,实在值得投入精力用心研读。但是,人们在品读诗词时又常常会遭遇梗阻,有时简直如坠烟海,不能轻松畅快地理解诗词之意、之美、之妙,尤其是在应试的特定时空条件下,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解答诗词鉴赏题,因此,探索解读诗词的妙法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其实,解读诗词自有“法”在,探得妙“法”,依“法”巧解,便可以省时省力,效率大增。一、意象分析解读法诗词忌讳直白地说理、抒情,它偏重于通过创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因而,诗词的主旨便隐蔽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历来仁智互见,各有千秋,诸如有借鉴价值的“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教法虽有万千,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古人斟字酌句的典型写照。反而思之,若将如此“一字千金”的诗词语言进行替换、增减和变更,再与原诗词进行比较,其艺术效果必将得不到凸现。下面,笔者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词语言来感其情,晓其义,体其境,悟其旨,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诗词开头有种“逆笔法”,又叫“逆起法”、“倒转法”。它先写果,后写因,是一种“倒装句”。诗词中多用。逆笔法”,这是由于诗词的句子都很短,要不流于平淡,就要考虑如何起得突兀,先声夺人。如王维《观猎》一开始就写:“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意思是说,在强劲的寒风中,羽箭嗖嗖作响,原来是将军在渭城原野上打猎。作者先写“风劲角弓鸣”,就显得气势雄健,先声夺人。这是运用“逆笔”的妙处。如按正常顺序写: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就显得平淡无  相似文献   

4.
陆琦 《语文天地》2010,(5):16-18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宠儿”。在诗词鉴赏所涉及的题型当中。有一种“炼字”题,它考察学生对诗词的意境创造、炼字炼句、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和对思想内容的掌握能力。下面我谈一谈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的应对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瑰宝。然而,由于古代诗词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之古代诗词独有的语言与结构等特点,给学生理解与鉴赏古代诗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呢?我在多年教学探究中,摸索出“入时、入意、入境、入情”这一古代诗词教学八字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  相似文献   

6.
卢小华 《教育导刊》2011,(10):93-94
针对中学生“怕”学古典诗词的现象,笔者通过挖掘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古典诗词音乐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总结出填词法、创作体验法两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中学古典诗词音乐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关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诗词曲.只有读懂了.才能进行更高层级的鉴赏活动,就如同在学诗的“爬~走一跑”三阶段,我们会爬了,但不能跨越“走”的阶段就去“跑”。读者不妨根据笔者下面提供的几种方法尝试着去解读诗词,这几种方法是:词语变序法、句式倒装法、关系推理法、一语统领法、议论明旨法、龙睛显灵法。  相似文献   

9.
苏荧 《文教资料》2007,(17):143-144
诗词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阅读和赏析诗词,就要进入诗词的意境,使诗词中的“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等的限制,以精练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诗词,并不能那样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情境设置的方法主要有:故事导入法、音乐渲染法、播放录像法、语言描述法和贴近生活情感融合法。  相似文献   

10.
[单元读写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是有它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的,因此,阅读古典诗词还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阅读文言文,重点也应放在诵读和感悟上,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不在“义”,不在于“咬文嚼字”,而在于“意”,在于“整体感受”,在于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诗词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诗词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情感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陶冶情操,培养性情。“诗言志,歌咏言。”挖掘诗词的内在意蕴是鉴赏诗词的核心。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例如“空”字。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极其丰富的一个词,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激发读者去想象,  相似文献   

12.
诗词曲.只有读懂了.才能进行更高层级的鉴赏活动,就如同在学诗的“爬~走一跑”三阶段,我们会爬了,但不能跨越“走”的阶段就去“跑”。读者不妨根据笔者下面提供的几种方法尝试着去解读诗词,这几种方法是:词语变序法、句式倒装法、关系推理法、一语统领法、议论明旨法、龙睛显灵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吴文英的一首词《浣溪沙》为对象,分析了它意象构成的“迷”“幻”所在,并结合古今中外的诗词理论,研究、探讨了诗词中意象组合的向度与视角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诗词抄》(周艾文、于听编订、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词抄》)于一九八一年初发行后,听说争购一空。这在目前诗歌似乎有些“滞销”的情况下,还是颇为难得的。这本《诗词抄》,是迄今搜集郁氏诗词最为完备的一个本子。它于旧体诗词五百多首外,还收录了部分断句、联语和歌词。对了解作者的“全人”和诗作的全貌,还是有好处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鉴赏诗歌文章的“六观法”,能够运用到语文试题中的诗词解析这一题当中.通过学习“六观”中的位体可知道诗词的体裁,置辞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以及“诗眼”,通变和奇正则把握作者的诗艺水准和全诗的“诗魂”所在,事义与宫商则能从音韵角度判别诗人的韵感.“六观法”能全面的推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思想内涵,这对于解答诗词赏析这样的题目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元“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它继承了诗词的优秀传统,有着鲜明独特的抒情手法,即极情尽致、情浓采丽、明快显豁、幽默风趣等。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的心底,常拂过一阵和煦的风,它凝练了我的思想,拨动着我的心弦,给我欣愉和温暖。它,就是暗香浮动的诗词。(用比喻修辞阐释诗词带给“我”的独特、美好的感受,点题。)在我眼中,四季于诗词之间已成绝美的风景。飞花轻似梦,丝雨细如愁,“万紫千红总是春”“吹面不寒杨柳风”。闭上双眼,轻吟诗词,便能感受那份开遍了天地间的姹紫嫣红。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思是“值得怜悯”。那么古典诗词中的“可怜”是否都作“怜悯”解呢?其实,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对“可怜”的语境意义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20.
“六法”画论是南齐著名画家、评论家谢赫提出的一套艺术理论体系。宋人郭若虚对其评价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画论作为文艺评论的普遍性原则,在指导古典诗词解读上,同样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