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重生命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郑新蓉德育,从某种角度可以看成人性的养成教育,即通过教育使社会的新生代能够凭借社会的或类似的"理性良心"处理自己与同类的交往关系和矛盾。这里讲的"理性良心"是指人的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存的最基本的道德律令和准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表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他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说"。根据此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可以看出当代中国"人"正处于由第一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向第二大形态"物的依赖关系"过渡的时代。认清现阶段人的发展,对于正确处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所走的文学道路是一条有悖于现代文学常规的道路。他对民族现代化的主流话语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的"不合作者"。他的湘西作品系列以一个逸出主流社会的生命群落展现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然样态,在这里,人作为原初生命的自然原则和淳朴人性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理性原则和"道德"人性判然有别。沈从文取前舍后,于二者的张力中寻找到了提升人之生命境界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在本质上就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转型中的制度错位使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甚至牺牲,使人民主体性不能够在制度中有效体现。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对我国体制改革反思的方法论启示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提供理论基础,即要在制度建设中正确地理解作为主体的人民、贯彻人民反腐的机制、体现人民表达意志的自由,尤其要研究网络时代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石黑一雄《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成长在黑尔舍姆,最终以捐献器官而终结生命的克隆人的生活与情感。运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分析以凯茜为代表的克隆人群体、以黑尔舍姆为代表的组织机构和外部人类世界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究克隆人群体被规训后身体及心理表现出"留"与"走"矛盾的根源,意在揭示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反思现代个体被现代社会规训为标准化的主体后,产生的身份缺失和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8.
刘卫 《湖南教育》2010,(8):59-59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铮铮有声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9.
李丽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128+130-128,130
教育所要确立的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而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体验生活,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探求根本寻求回归之路的航标。  相似文献   

10.
生存与环境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5,11(3):F003-F003
人类是最具生命价值的动物群体。因为人类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延续,才使得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从野蛮走向明、从贫困走向富裕。作为群体的人类永远不会灭绝,除非生命依附体的地球极至末日。尽管作为人类群体的单个人的生命十分脆弱和短暂,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人类群体奉献价值的体现。把话说得白些,就是说如果没有人人的奉献,社会明、国家昌盛将永远只是一幅画饼充饥图。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坏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有其现实依据和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环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由其现实依据,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群体、沟通人类与宇宙的中介物.作为生命链条上最富于生命力的参照物,受到先民的重视甚至崇拜是极其自然的。明乎此,就找到了破译《诗经冲关于植物描写的艺术奥秘的密码和打开先民心灵之门的钥匙。植物在《诗经》中,除了借以用作"比"、"兴"以映衬诗歌情境之外,还具有另一种特殊职能:或者是以其生长和存在状态的变化、或者是以其种类的变化,象征时空的转换,将非视听感知的抽象运动转化为可视、可触摸的生命实体;并且超越现实时空的局限,突破主体感性生命形态的束缚,把先民隐秘的心灵世界和生命意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6.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当时一大批失意士大夫主张玄学,大兴"清谈"之风。祢衡作为其中一代表,更是酣畅淋漓,狂傲不羁,以一派超然出世的风姿展示了他的品格与才华。但他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闪光的生命,只有二十六岁。他的悲剧是社会、性格和人为三个因素而致。他的悲剧留下几许悲怆,令人扼腕;留下若干痛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水调歌头》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个体得失的反省,而将思考的对象指向了生存的本质.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两难选择.在“酒”的消解作用下,苏轼最终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的需求,对群体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关于这里的"命"字,学者们多有争论。这里的"命"应作"生命"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简文"命自天降"的含义是说生命源于天(地),而生命源于天(地)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识。第二,从生命的本质是气之聚散的角度来看,简文是说人的"性"(由喜怒悲哀之气构成的)源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来自于天。又,本句与《语丛三》中"有天有命有生"一句内涵一致,而后者则是说人的生命源于天。  相似文献   

20.
郑芳 《考试周刊》2010,(14):231-231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形成。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股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个性差异很大。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和新时期生命化教育的特点,我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