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3,(3):42-45
郑度我国 科学家在“青藏 高原形成演化及 其环境、资源效 应”项目研究中, 加强跨学科、跨 课题间的合作, 实行交叉、综合、 集成研究,从不 同角度对高原隆升过程及与区域、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发现了高原构造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些重要过程。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基础上,青藏高原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项目首席科学  相似文献   

2.
青藏多宽谷,高原多湖泊,青藏高原多故事。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出现了一次快速而剧烈的碰撞,可以说青藏高原及一系列的山脉就是这次碰撞的产物,这些由于大陆挤压而抬高至不同高度的地面,在其后的数千万年间各自展现着不同风貌,也由此孕育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黄河更承托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灿烂文明。  相似文献   

3.
羌塘与拉萨地块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位置。青藏高原北羌塘及拉萨地块的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北羌塘地块在距今约3亿年前位于南半球(21.9o±4.7oS)冈瓦纳大陆附近,因而不支持北羌塘地块来自北方劳亚大陆。北羌塘随后开始其持续的北向漂移过程,在约2.1亿年前到达当前纬度位置(34oN),形象地表明其是一只"冈瓦纳大陆的早飞鸟"。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后的漂移演化史则与北羌塘地块差别明显。自晚古生代—中生代(石炭纪—三叠纪)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后,其运动学演化过程更显得"犹豫不决"。最新的古地磁研究表明拉萨地块自冈瓦纳大陆裂离后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快速北向漂移趋势,而是呈现出较为慢速的漂移,直到距今约1.8亿年前(早侏罗世)到达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3.7o±3.4oS),随后与北面的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首先从东部发生碰撞,随后于早白垩世时期两个地块完成拼贴。之后的印度次大陆快速向北漂移并在早新生代(距今6 500万年前)发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继而对新生代时期欧亚大陆地形地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以其极高的海拔和宽广的地域而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单元。在经历漫长的演化历史和多次重大的地质事件后 ,高原在最近几百年间发生了急剧隆升 ,极大地影响着高原的人类活动、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自然环境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特质和环境质量 ,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 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 ,由于国家及有关省区、部委等持续不断地大力支持和帮助 ,以及高原内部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并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跨…  相似文献   

5.
现今中国西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的地区在碰撞之前的构造地貌格局是地学界很关注的问题,对先期古构造地貌格局的了解有助于将先期构造事件从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中剥离出来。本文选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东麓出露的寺口子剖面新生界底部沉积物,通过详尽的沉积学及古水流方向研究,认为六盘山在晚白垩世-新生代初期存在古构造地貌高地,这为Kohistan-Dras岛弧及冈瓦纳大陆的碎片向欧亚大陆聚合在六盘山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构成地球的各大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其中一个圈层发生变化必将影响其他圈层的特征和状态。新生代时,岩石圈中出现了物质的重新分配与调整,产生了地球史上最为显著的山脉和高原的构造隆升。在欧洲和南亚地区,出现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地西藏高原;在美洲西部出现了科迪勒拉山系,特别是在南美西部形成了安底斯山脉和Altiplano高原。  相似文献   

7.
构成地球的各大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其中一个圈层发生变化必将影响其他圈层的特征和状态。新生代时,岩石圈中出现了物质的重新分配与调整,产生了地球史上最为显著的山脉和高原的构造隆升。在欧洲和南亚地区,出现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地西藏高原;在美洲西部出现了科迪勒拉山系,特别是在南美西部形成了安底斯山脉和Altiplano高原。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学红  杨富裕  孙磊 《西藏科技》2006,(3):50-51,58
高原鼠兔严重危害西藏草地环境,其分布已遍布藏北草原。在西藏,系统的科学研究高原鼠兔的发生、危害及防治规律,对改善青藏高原及全球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睿 《科学中国》2006,(11):18-19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青藏高原,是现在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始于新生代(6500万年)早期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作用,是这一地区不断抬升,形成世界屋脊的根本原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境内,青藏地区高寒干燥:蒙古一新疆高原区南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难以受到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从而逐渐草原化和干旱化:东部和南部在季风的影响下,出现了温暖湿润化。南于哺乳动物演化迅速,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这些自然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对其组成和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演变也会记录在埋藏的化石中。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流、湖泊、冰川和湿地的水资源含量、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但同时存在时空分布过于集中、开发条件差、利用难度大等开发劣势,且面临着河湖干涸和水污染等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实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出开发利用高原水资源必须注重保护原生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资源的有用性,提高用水效率;并针对高原核心区、高原周边地区和高原延伸区各自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07,(1S):I0001-I0004
西藏,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地球上最高、最大的一级高原台地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和热平衡特征、大气环流及季节变化、高原天气系统、高原积雪对我国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重大理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机制,特别是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古高度是约束青藏高原隆升模式最重要的独立变量。传统观点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低海拔的状态,于新近纪时期约3 Ma才开始整体逐渐隆升形成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块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隆升,甚至同一块体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高差,并且其主体隆升时间比传统认识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高艳红博士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中尺度过程在高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探究了高原独特的陆面特征对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灵台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初步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甘肃灵台 7.0MaB.P.以来的红黏土 黄土剖面中石英颗粒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特征,并和标准现代环境中沉积物的特征相对比,得到了红黏土与其上的黄土有较为类似成因的结论.由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不断被剥蚀,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经过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碎屑物质被带到附近的干旱盆地中,后来才由风力搬运到黄土高原沉积下来.灵台剖面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揭示了约 7.0MaB.P.以来 4次组合的变化,分别发生在约 4 2~5 0MaB.P.,约 3.6MaB.P.,约 2.6MaB.P.和约 0.9MaB.P.,推测可能与青藏高原约 7.0MaB.P.以来经历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青海科技》2003,10(6):60-60
本刊讯10月20日至23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准备工作”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28位著名学者,国内34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和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将在青海湖进行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全面调查青海湖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状况以及青海湖水量、水位…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东西方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此为背景,开展对海外新生代的统战工作,就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从现实方面分析了海外新生代的现状与特点。最后综合以上分析,从文化的视角,提出以文化为载体,加强与海外新生代的联系,促进与海外新生代的交流,增进海外新生代的认同感,开拓海外新生代统战工作的新局面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动物长期生活在低温、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的高原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适应机制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本文对近几年青藏高原动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说明青藏高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以其2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和3百万年以来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国际地学界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又被扩大到全球构造、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足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动力学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在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