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漆器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  相似文献   

2.
特94邮票主图为2件战国时期的漆器。左为漆樽,无盖,器身为高圆筒形,盛酒器。票名却印成“漆奁”,有误。长沙众多楚墓中出土的妇女梳妆用的漆奁共14件,有盖,器身为扁矮的圆盒状,高8—10厘米,直径20-34厘米。在长沙18座楚墓中共出土23件漆樽,完整的仅5件,分为三种式样,一式1件,二、三式各2件,器高都大于直径。邮票画面为—式漆樽,卷木胎制成,直腹,平底。  相似文献   

3.
喻帆 《收藏》2013,(8):156-157
中国用漆七千年,到近代渐渐有衰微之势,盖因近几百年来漆器过于注重外在,穷极奢华,竟尚绮丽,过度追求贵气,一味镂雕镶嵌,渐渐脱离了实用领域,也偏离了漆的本来面目。积习成器病,见多成目病,二病相因,逐渐使人们对漆器产生只尚富贵、品格不高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路亚北 《收藏》2017,(9):149-151
从部族的祭器、贵族的专用品到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再到平民百姓的日用杂物,漆器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漆、发明漆器、创造漆艺术,并使之传延到全世界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记载漆器的文献为《韩非子·十过》。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
正扬州经典漆器有限公司和扬州漆器艺术研究所近期联合推出纯雕漆系列精品漆器雕漆中国众多漆器工艺品种中的一朵奇葩。所谓雕漆,就是在特定的坯胎上反复髹涂的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中国大漆(大漆选用湖北毛坝海拔3000米以上漆树每年4~8月产出的原漆)、明油以及矿物质颜料银珠(99%的高纯度),经搅拌、过滤调配而成的红色漆,待干燥后,用刀具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浮雕纹  相似文献   

6.
马起来 《收藏》2011,(5):102-104
漆器工艺在我国历史久远,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就制造出了漆碗。时至战国,漆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在许多生活用具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皿。当时以楚国漆器为最盛。到了汉代,漆器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器型种类名目繁多,有兵器、乐器、饮食器、生活盥洗用具等。  相似文献   

7.
王心  王众 《收藏》2009,(1):126-127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只漆碗,可证7000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漆器了。20世纪河南安阳侯家庄商王大墓发掘出土了漆绘雕花木器,其中有的是用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装饰,说明3000年前的商代,漆器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清两代,漆器的炝金、描金及螺钿工艺达到顶峰,对当时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国力衰落,精美漆器大量流出国门。  相似文献   

8.
王辉 《收藏》2006,(3):91-91
漆器在华夏文化中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汉代是其鼎盛时期。笔者收藏多年的此漆奁(li&;#224;n)长4.8厘米,宽3厘米,高3.3厘米,是贵族妇女用来盛化妆品的奁盒(图1、2)。1  相似文献   

9.
郑明珊 《收藏》2006,(12):91-91
漆器镶嵌装饰技术的首创者是明末江苏扬州一位名叫周翥的艺人,他把金银、宝石、螺钿、象牙嵌镶于漆器上,被称为“周制”或“周翥”,名噪一时。权奸严嵩将其养在府中,故而周制的嵌镶工艺品流传民间者极少。  相似文献   

10.
耿宝昌 《收藏》2013,(3):42-47
中国漆器生产历史悠久,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漆器是中华艺苑的一枝奇葩。古代先民使用天然漆的历史很长,考古资料表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朱漆木碗,是现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用,又可装饰精美图案,惹人喜爱。漆器胎质以木为主,也有竹、藤、皮、纸、夹纻、金属、陶瓷等。漆器素以"百里千刀一两漆"工艺而著称,制作经上百道工序,工艺繁琐,且成器保存难度颇大,故为珍贵。  相似文献   

11.
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陪葬品中发现有多件漆器家具,它为研究明初的家具式样和髹漆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了解明鲁王墓出土红漆木桌的髹漆技术,本工作在对木桌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漆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从而对漆桌的髹漆材料和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2.
喻帆 《收藏》2013,(15):156-157
中国用漆七千年,到近代渐渐有衰微之势,盖因近几百年来漆器过于注重外在,穷极奢华,竟尚绮丽,过度追求贵气,一味镂雕镶嵌,渐渐脱离了实用领域,也偏离了漆的本来面目。积习成器病,见多成目病,二病相因,逐渐使人们对漆器产生只尚富贵、品格不高的认知。前段时间到桂林观古楼艺术村拜访漆艺家王伯杨,看到他做的漆艺作品后我眼前一亮。因为他的漆艺作品力避世俗弊病,不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5):183
正雕漆中国众多漆器工艺品种中的一朵奇葩。所谓雕漆,就是在特定的坯胎上反复髹涂的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中国大漆(大漆选用湖北毛坝海拔3000米以上漆树每年4~8月产出的原漆)、明油以及矿物质颜料银珠(99%的高纯度),经搅拌、过滤调配而成的红色漆,待干燥后,用刀具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浮雕纹饰,即为雕漆。雕漆又名剔红。  相似文献   

14.
孙立萍 《收藏》2007,(7):134-135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有“剔红”“剔黑”及“剔犀”等不同名目。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09,(1):128-129
泥金彩漆木胎漆器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河姆渡出土的内红外黑的漆器木碗应是泥金彩漆木胎漆器最早的雏形。虽然几千年中没有关于它的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在历史长河中,宁波的漆器工艺不但代代相传,而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6,(17)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之前,“语”被称作“国”。查找有关资料,“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教科书》和《中学国读本》。什么是国?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化基因。它可以影响整个国隶或种群在精神领域的主导方向,是对人、对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说:“国学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有其学。学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中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展讯     
《收藏》2014,(10):160-161
展讯·预展呦呦鹿鸣——燕国公主暖里的霸国2014年7月29日至10月7日首都博物馆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公元前10世纪的某天,燕国公主嫁到霸国,霸国的故事也由此展开。此次展览展出文物180余组件。包括青铜器、漆器、原始瓷器、玉器等,展示了霸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展讯     
《收藏》2014,(19):160-161
展讯·预展呦呦鹿鸣——燕国公主暖里的霸国2014年7月29日至10月7日首都博物馆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公元前10世纪的某天,燕国公主嫁到霸国,霸国的故事也由此展开。此次展览展出文物180余组件。包括青铜器、漆器、原始瓷器、玉器等,展示了霸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包括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铜  相似文献   

20.
徐平 《收藏》2007,(8):128-129
2006年6月3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翦凇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此次专拍是继2003年秋季“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文房器具拍卖空前成功后的又一重点专拍,囊括竹雕、犀角、砚台、漆器、铜器、紫檀、黄花梨等各类文房名品将近120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