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末民初,世道纷扰,乱象丛生,但也因封建垮台,华洋杂处,使民间中国古玩市场,在这种特异的氛围中形成并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5.
1992年秋,笔者在洛阳古玩市场上购得一枚五代初幽州(今北京)刘守光所铸"顺天元宝"背"千"大钱。该钱生坑绿锈,背面有部分白碱锈,直径37.5毫米,重16克(见图)。当时由于锈迹太大很难看清钱文,虽卖家索价不菲,但我初步认定这是枚好钱,毅然购得。 相似文献
6.
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作为,人们关于它所能做的,就是“发现”。它与一切人工的技艺区别开来,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由于长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润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皮”。人为加工,就会损害了这层“皮”。如果已经不让你看那层“皮”的,那就是已经告诉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鉴别这层“皮”,要靠经验和眼力。 相似文献
7.
8.
我出生于冀中一个普通农家,幼时家境贫寒,13岁辍学从艺,做了十余年鼓书艺人,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父辈的教诲,加之少小失学的经历使我对文化产生了强烈渴望。我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和穷则思变的意识,助我后来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船, 相似文献
9.
在赏石热向纵深发展,赏石队伍迅猛壮大,需求观赏石数量大增的今天,众多的爱石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奇石流通领域中,愈演愈烈的假冒伪劣商品石。原本,石头的品相坚贞,自然,纯朴,高洁,决无矫饰虚伪,而赏石界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品道德,肆意在自然纯真的石头上动手动脚,以假乱真,在全国不少地区都有发生。他们采用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抛光、钻孔镶嵌、烧烤涂油、化学退色、染料浸色和用酸溶蚀作假石皮等手法,制造出假图案石、假象形石、假矿物晶体、假日月石、假文字石、假景观石和假古生物化石等,扰乱奇石市场,损害了赏石文化的声誉。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引起有关机构和奇石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提高警觉,广为宣传,采取多种方法揭露和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与时兴衰:中国文物和收藏品与古玩市场共命运
在历史上,中国文物和收藏品是古玩市场的主角和台柱,占玩市场是文物和收藏活动的平台和窗口。 相似文献
13.
《收藏》自2006年第9期开始,连载了笔者的《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几年过去了,展望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及其流通平台,可以清楚地发现,古玩骗子们并没有因为受到道德的谴责而收敛自己的行为,相反,他们正在市场中演绎着鬼魅魍魉的现实版,其戏文之诡谲,主题之露骨,动作之张扬,情节之跌宕,均前所未有。这些险恶的骗术伎俩,让众多善良的人防不胜防,屡屡中招。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自2006年9月份起,笔者撰写的《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连载于《收藏》杂志之后,受到了一些藏友的好评,我很欣慰。不料,在2007年第9期《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十)》发表后,却引起了个别人的谩骂。其导火索,是因为我在题为“文化创新”的章节中,将他们经营的品种、造型不伦不类的所谓“苍山文化”玉器称为赝品,并配发了一幅图片。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7年第9期上刊出了山东潍坊王信堂先生的连载文章《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该期介绍第四十一招“文化创新”,揭露所谓“臆造文化发现,兜售高仿品”的现象;2007年第12期又刊出王先生《再说古玩市场诡计之“文化创新”》一文。细读两文后,作为一名普通收藏者,我有以下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