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既具有民事性特点,又具有行政合同的性质。民事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招生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性、自主性及权利义务的对等性。该协议还体现行政合同特点,包含行政合同基本内容、遵守行政合同原则,且符合行政委托构成要件及特点。行政合同可以将行政权力因素和民事契约精神相结合,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合同的订立。因此,《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属于行政合同。  相似文献   

2.
回归公益性是治理影子教育野蛮生长的关键所在。影子教育作为文化传播活动具有天然的公益性,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具有承继的公益性,作为法律所规定的公益事业具有拟制的公益性。影子教育的公益性表现为办学目的非营利性、办学收益的不可分配性以及办学产品的社会有益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影子教育公益性,应以优化非营利性登记制度设计限定办学目的,以构建影子教育行政执法的协同机制规范办学过程,以建立健全影子教育产品质量评估监督机制提升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产业性和公益性是同一教育本身固有的二重属性,不是存在着产业性教育和公益性教育两种教育。公共财政政策和公共教育政策的偏差、人们对教育二重性及其二者关系的误读造成了当代中国教育的乱相和腐败。江泽民在关于教育的两次讲话中论述了教育的产业性和公益性,正确把握教育的二重属性,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把合同或财产权争议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一种协议,具有契约性质,是仲裁机构对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行使管辖权,排斥法院管辖权的意思表示。仲裁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受到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案件的可仲裁性和仲裁协议的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仲裁机构或法院审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时应适用何种法律显得非常重要。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直接关系到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概述、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我国现行立法及实践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现状及对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晨艳 《华章》2007,22(9):68-68
精神损害赔偿一般发生在侵权领域,但是《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却规定了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对各个国家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的分析,本文得出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是具有合理性的结论,并对其进行了法理分析.《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框架下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传递和交流信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关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讨论,要区分是时教育过程还是对教育结果而言。对于教育的“产品”——人才,公共产品理论失灵,因为人才的创造性是任何公共物品都不具有的,可称其为“超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应从教育的结果方面来体现,因而,公益性与私益性是相容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产业性也不是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8.
合同相对性是合同的基本属性,保险合同作为商事合同中的一种,具有合同之相对性的特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合同参与人有其特殊性,缔约时的信息义务告知人的特定性,合同履行过程中被保险人通知义务的性质,均不改变相对性是保险合同的基本属性,合同相对性在整个合同法理论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须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其公益性属性。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法》规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公益性特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突出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重要途径,突出职业教育公益性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  相似文献   

11.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part of the vision of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Ensuring they are implemented in academic environments, service learning has been shown to be a natural bridge between the two.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ervice learning, when done well, produces outcomes related to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a modern educational movement, its early founders described it as a pedagogy to engage individuals in service activities dictated by the community, whereby the learning applies academic subject matter to the service. It is also a philosophy where the service i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where the goal is empowering those most affect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It is often delivered through academic course connections, but is effectively developed through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where the community prescribed needs define the subjects required for study and service. Service learning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are mutually connected constructs where service learning becomes the vehicle for delivery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dividuals learn good character by applying those character traits in social settings through service. Good learning is assured when the nature of the service and character are intertwined, 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gained connect directly to the action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现状,文章提出应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一,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培养对接,将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构筑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历史教育的首要目的。第二,历史教育应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要努力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历史学成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问。第三,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人们认知事物认识社会的能力与方法,让历史科学真正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途径,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即教育性质的人民性,教育作用的基础性,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教育发展的系统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早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品格教育没有单独的地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品格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世俗公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到90年代,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促进品格教育的因素有: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积极的角色榜样;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使命和标准;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父母和社区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转型期使教育目的呈现出独有的特殊性,教育不应只拘泥于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应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通过对中国教育目的诸种理论基础的梳理,分析教育目的的嬗变,探索兼顾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7.
罗辀重关于“血性”道德人的培养,进行过深刻的理论探讨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服务之人生”的培养目标、“信”与“义”的培养内容、“教育爱”的培养原则和“共生活”的培养途径,无不体现着罗辀重的德育理念与德育实践的独特性,能给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应具备相当的品格素养。素养培养需要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因此,以学生为本,了解高职学生需求,尊重和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高职学生品格素养培养机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品德即受到世人极大的重视,直至今日,品德的重要性仍无庸置疑。品德教育实施的成效小至攸关个人品德培养的优劣,大至影响国家社会生存发展的兴衰,因此品德教育着实值得教育界关注与研究。本文乃就品德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学校实施品德教育宜掌握的有效原则、当前台湾实施品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因应之道等一一探讨,期盼本文能提升教育者对品德教育的了解、重视与实践,以达成品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much recent concern with the possibilities of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ing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un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al prospects of such education have only lately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is paper begins by considering – and largely endorsing – the general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ontexts of pre-adult schooling and adult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However, it proceeds to argue that the case for intervention in character formation in some educational contexts is not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un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Key points are that there can be no clear normative warrant for such intervention in the case of learners who are: (i) beyond the age of majority and (ii) voluntarily engaged in study wherein significant professional or public implications of person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are not a pressing concern. In short, while good moral character is clearly of general human importance, its deliberate or explicit promotion may not be equally warranted in all education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