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曾经把医生、牧师、律师列为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命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格外需要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还应该加上记者,记者的影响面更广,不仅影响特定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社会责任感在一些记者身上越来越淡化了。诚然,记者也需要  相似文献   

2.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3.
钱阳 《新闻世界》2014,(11):104-105
新闻传媒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涌现促使我国目前的新闻传媒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但是在今天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与这一繁荣局面不相匹配的是目前新闻记者职业伦理的缺位与不完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笔者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记者职业伦理观生成与演变的代表性梳理和研究,来挖掘出散落在历史中的报人风骨,纵向展示民国记者职业伦理观的发展路径,以期对当前新闻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仅对于传统新闻的时间观、组织方式以及传播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对记者的职业伦理要求也会变化。通过了解邹韬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我们也许会得到关于网络时代记者的职业伦理要求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6.
道,不可须臾离之,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新闻伦理观,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观来规范约束职业行为。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媒体竞争的激烈,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因脑海中没有新闻伦理观,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不经意间便出现了新闻伦理意识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职业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自媒体时代记者职业理论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观作为一种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重点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流,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普遍价值。这种传播思想是在传统的意识哲学走到死胡同之后,在"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媒介工具观相比,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表征体系与理论内涵:现实是由传播活动的行动者主动建构的;传播的内容是意义,而它又是由行动者的互动解释生产出来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舆论和媒介效果,而是常识以及常识的运作;采用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但以阐释为主等。  相似文献   

9.
易纯 《青年记者》2007,(16):39-39
一部以无数人死亡和失臂来揭露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残忍和丑陋的电影《血钻》,从消费价值观上揭露钻石交易背后的血腥,这提示我们,商品消费  相似文献   

10.
朱秋颖 《兰台世界》2012,(27):54-55
人类托身于自然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能否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这就是生态伦理学所要讨论的命题。在《庄子》一书中,包含着庄子对于生存环境、生态伦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媒体新闻记者是时代声音的发言人,是党和政府与民众、团体沟通的媒介。记者的时代观体现记者的社会属性及定位,记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现记者的思维的先锋性、敏锐力、判断力。两者有机结合,构建记者时代的积淀,从而作用于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洋 《新闻记者》2022,(3):35-46
本文采取职业生涯叙事的研究路径,访谈了(曾)任职于30家媒体机构的70位中国国际新闻记者,关注国际新闻记者如何讲述自身从业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进而考察记者主观的个性和体验在与客观的新闻生产常规互动中形成了怎样的职业认同。研究发现,国际新闻记者的从业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新闻业价值和专业规范的认可,一类是出于对国际政治、多元文化的热爱。目击新闻现场、提供深度解释和影响公众认知是国际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中三项最重要的主题,也是国际新闻从业者确立自身职业文化权威的主要方式。但新闻生产常规的束缚和职业社会化的塑造并未消除国际新闻记者的异质性,认识论层面的“国际文化导向”与“新闻职业导向”,以及价值观层面的“国家利益导向”与“世界主义导向”,构成了国际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中两个主要的差异维度,共同塑造出富有内在张力的国际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3.
编辑职业观是编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是编辑职业观的最直接表现。当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总体上看体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编辑职业观。秉持"谋生手段"的编辑职业观存在着弱化编辑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性内涵、导致"编辑匠"形象固化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弊端,而以"生活方式"作为编辑职业观,编辑会主动适应职业生活、职业成长需要,并努力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呼唤更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而新闻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形成新闻观的过程极富观测价值.本研究对当代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新闻实践、受到的新闻教育和学生个体的新闻观等变量进行了测量,认为学院文化,课程设置,老师和朋辈的影响,自主参与新闻实践的经历,性别,经济条件和家庭影响等会对学生的新闻观产生相对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人要正确认识形势,转换思维模式,提升报道策划及整合能力,以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胡逢瑛 《新闻知识》2005,81(6):25-27
大众传播媒体与信息传播工具如今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符号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信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扩大与强化。美国被视为信息与传媒产业最强势的国家。美国为了进行美式“民主自由”的人类改造工程,已经展开大量的信息舆论操控战。发动伊拉克战争促使美国派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随军记团,美随军记的举措企图影响世人思想和行为,随军记是新闻价值的把关,美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已存在的自由与网络,打造本世纪最大的意识形态的塑造工程。  相似文献   

18.
穆静 《新闻世界》2010,(7):222-223
新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媒介环境。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为记者新闻采编及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方面,也埋藏着不利的种子,比如信息驳杂、真假难辨,新闻容易流于表面化、相互效仿抄袭等。本文通过系统地对媒介融合环境给记者带来的利弊分析,探讨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及记者如何去应对这些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后真相”讨论的持续开展,互联网环境下记者的新闻真实观研究逐渐得到关注,但鲜有通过经验方法对新闻真实观进行概念辨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本文通过跨国的调查数据就网络对记者职业认知、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世界新闻业状况调查(2007-2011)的数据,本文对全球21个国家的2099个记者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记者对自身不同的职业角色认知与其所持有的不同新闻真实观具有显著差异。而作为网络环境的两个方面,网络建设与网络参与又对记者的新闻真实观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机制,共同构筑了数字时代新闻真实观的复杂而动态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