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17点10分,一个陌生、新奇的人物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很快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广大听众的宠儿。他就是上海电台文艺台的《滑稽王小毛》。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欣赏心理·兼容性《滑稽王小毛》创办时候的宗旨是:塑造一个广播明星,让王小毛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听众的良朋益友,成为上海滩的知名人物,以王小毛去反映社会百态,针砭时弊,倡导优良的社会风气,同时为广播在诸传播媒介的竞争中,打开一条生路。应该说,节目创办者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节目  相似文献   

3.
期待·欣赏心理·兼容性《滑稽王小毛》创办时候的宗旨是:塑造一个广播明星,让王小毛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听众的良朋益友,成为上海滩的知名人物,以王小毛去反映社会百态,针砭时弊,倡导优良的社会风气,同时为广播在诸传播媒介的竞争中,打开一条生路。应该说,节日创办者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节目设置的同时,已考虑节目的生存环境、社会功效、接受潜力以及市场际遇。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是《滑稽王小毛》五周岁生日。五年来,该档节目已播出580集广播小品和260期《王小毛信箱》,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收听率的前二位。该节目的编剧、导演兼主持人葛明铭也因此在去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盛名之下,却很少有人知晓葛明铭——  相似文献   

5.
正"葛明铭是啥人,侬晓得?""名字老底子广播里天天听到的,现在微博里天天看到的,就是一直勒拉推广上海闲话的迭个人,对?"广播系列小品《滑稽王小毛》可以讲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节目,而正是这位被大家称为"王小毛之父"的葛明铭先生,在27年前创意策划并编导制作出了这档经久不衰的节目。1987年5月,他嗑着瓜子,把上海人喜欢的滑稽戏用小品的形式纳入广播剧中,以他所熟悉的南市区小弄堂为背景原型,塑造了一个名叫"王小毛"的小人物,讲着一口苏北腔的上海话。这  相似文献   

6.
我与王小毛     
葛明铭 《中国广播》2009,(11):52-53
广播明星“滑稽王小毛”的问世,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那时我还在为一天挣8毛钱而摆弄着糨糊和硬纸板。那活计单调、枯燥,聊以解闷的,除了阿姨妈妈们的家长里短就是车间角落那个老式收音机里的南腔北调了,最受阿姨妈妈们欢迎的是那嗲溜溜、糯嗒嗒的绍兴戏和让人笑痛肚皮的滑稽戏、独脚戏。  相似文献   

7.
“无冕之王”少有“王”相在日本,新闻的收视率超过娱乐性节目。正因为如此,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也常常以此而自豪。在日本这个以金钱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仅仅从收入的高低来衡量记者的社会地位并显示不出什么特殊之处。日本的记者常常以新闻战中的勇士自居,只有那些历尽千辛万苦采集来的新闻才最受观众青睐,在这种现实面前,“无冕之王”们给人们留下的是疲于奔命的身影和面对被采访者谦恭的笑容,“王”相可谓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8.
1992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上海乃至大陆的“广播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写上一笔的日子:上海电台新设直播节目“市民与社会”在正午12点一举打破了长期横亘在听众与电台间的一堵无形的厚墙,电台破“墙”而出,听众凭借电话破“墙”而入。实事求是地看,沪上广播观念一直领先于各省、市电台,甚至于中央台,从大陆首条电台广告的制作播出到全国首家交通信息台的开立,从“蔚兰旋风”到“王小毛”炒热,上海的“广播人”从没安分过。但由于“大环境”的制约和旧“广播观念”的束缚,广播始终未能摆脱“我播你听”的格局,广播快捷、灵便、易于同听众直接交流的优势远未得以发挥。广播要真正介入社会生活,贴近市民,贴近实际工作,就必须让听众参与广播,而且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北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化呗”,可那是前人的文化。今天的北京,文化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新闻界竟然有那么多“才子”没有文凭? 为了一张文凭,今天又重新返回那阔别二十四年之久的课堂生活,依然作为一个学生,依然要接受那许许多多的严格考试。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早晨离家时,女儿问我:“爸爸,你今天到哪里去采访”怎么回答女儿?作为爸爸的我,只觉得脸红耳臊,恨无地洞可钻。为了获取一张大学文凭,使自己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扫除障碍,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正处于编辑、创作黄金时期,实在是挣不脱文凭——职称,职称——文凭,这两者的缠绕,才又重新站到了这个已经陌生了24年的课堂上。其实何止于我呢?他们不也一样吗?  相似文献   

11.
2月28日(星期天)晚,本报贺宛男打来电话:“你昨天那篇关于小提琴家俞丽拿陷入事业困境,向企业界求助,准备成立艺术基金的报道有回音了!‘申华’今天来电表示,愿作第一个企业家知音,资助俞丽拿。” 3月1日晨,在电话里,上海电台左安龙对我说:“贝黎红,你的那篇报道我读了很感慨,我打算明天在990《市民与社会》专栏开展讨论,请你和俞教授一起来电台当嘉宾,参加直播。”他们指的“那篇”报道,刊登在1993年2月27日《新闻报》“文化经济”专版的头条。报道说:三十四年来,迷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盛演不衰,当年十九华年的俞丽拿今天已过天命之年,但伴随她的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见屠海鸣的名字,还是在他学生时代。那是6年前的上海《舞台与观众》报(现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在“谢莉莉、王洁实的生活道路”标题下,叙述了这两位艺术明星的事业、生活和家庭,别具一格,文章末端署名“复旦大学新闻系屠海鸣文并摄影”。人们不但了解了自己所喜爱的歌星幕后生活,也记住了“屠海鸣”三个字。后来我知道二十岁的屠海鸥是从一个新闻世家走进新闻殿堂的。他的母亲,人们早已熟知,这次“十佳”母子齐名。他的父亲是一家杂志的主编。耳濡目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明日黄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人们忘却。此话也对,也不对。对大多数新闻说来是如此。但有不少新闻报道,过了多少年,人们也会感受到其影响,其价值。我想,光明日报1995年的“每月聚焦”专栏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人问我:“1995年光明日报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月聚焦”。我想许多读者也会有同感。也许过了多少年,人们看到部长们办公桌后的五星红旗都会想到,那是光明日报1995年1月的“每月聚焦”报道的结果。 “每月聚焦”为何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如上海中纺机公司一位读者所说,是因为它紧扣读者的心,推出的话题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14.
王善忠 《新闻窗》2013,(1):90-91
我们应当知晓: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在变,每一个时代正因为它的变化而极富特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代感。而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特征,可谓是一个“策划”的时代。今天,我们无不体会了策划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及如此的需要它。那么,人们每天离不开的新闻更是如此,好新闻尤其需要策划。所强调的是:我们策划的并非是新闻事件,那我们面对新闻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策划的就是我们的新闻文稿。  相似文献   

15.
苦乐参半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电视,今天我不知在干什么。也许手持粉笔站在教室中当“孩子王”;或许立于柜台前作售货员,还可能成为一个直至今天仍受到世人误解的个体户……似乎完全是出于偶然,我走进了电视台的大门,并且是“正襟危坐”于话筒前,跃然屏幕上,每天象是日出日落一样准时。“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内容有……”多么轻松,更重要的是还“出名”,这大概就是许多朋友对我所从事的电视新闻播音职业羡慕得不得了的原因所在吧!孰不知我这“偶然”为之的职业常常“轻松得”叫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6.
在公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很难体会到在山间森林小路上摸索前进的艰辛,然而,那又是多么具有魅力的小路啊……。在西双版纳景洪县连绵起伏的基诺山原始森林中,聚居着世界上仅存的一万多基诺族人。龙帕寨是保持氏族色彩最浓的村寨,寨中的氏族长房曾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氏族社会的活标本。成了中外历史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1980年赵紫阳总理曾经到此视察。我和景洪县农村工作部主任刘道永、公安局侦察科小苏两位同志,前往基诺山,想了解一下那距今已有几万年的原始社会的“活标本”。然而到此一看,所谓的“氏族长房”仅剩遗址而已。解放后基诺人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人们还哪能继续过那种“伙在共耕”的日  相似文献   

17.
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莉红 《新闻知识》2006,(10):65-66
在当今急剧变幻的流行音乐浪潮里,人们逐渐厌倦了文化上的浅显感觉。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开始展现出来,追求文化上的厚度成为人们的审美趣向。摆脱纷乱、向往沉静而讲究秩序的心态,或许是人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代心理动力。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感慨地说:“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的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凡高画卷中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我是主张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没有这个标准,再多的使命感,再多的教育也没有用。”走向高雅,走向纯净的艺术世界,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声了。作为广播音乐工…  相似文献   

18.
农场恋情     
我17岁就去了上海在皖南山区办的一家国营农场“上山下乡”,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初,农场里百分之九十都是上海知青,每年都有大批老职工上调回上海,又有更多的上海知青下放到农场.年轻人在这里有种地的,有养牛挤奶的,还有生产奶粉、麦乳精和搞基建、农机、副业的.尽管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人们都讲斗私批修,但只要有年轻人的地方,“爱情”这点私事就无法灭绝,只不过大多成了“地下活动”.今天屈指一数将近40年过去了,当年再秘密的活动也都但说无妨了.  相似文献   

19.
杨晓明 《新闻界》2003,1(2):8-10
2001年曾被称为中国“传媒年”或“传媒资本年”,这足见传媒在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程度。在如此的背景下,对传媒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已显急迫。 一、传媒研究的重要性空前突出 (一)就理论层面而言,尽管人们在学科意义上把传媒研究也纳入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就其实质意义而论,传媒研究在今天已经超越一般学术文化的意义而上升到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走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仿佛走进了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这里徜徉,你能很快“看遍”上海,不仅“看遍”上海的昨天和今天,更能“看遍”上海的明天。这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再没有其它任何地方,能够像我们眼前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那样,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其中的某些重要肌理,浓缩得知此集中,如此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