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芳芳 《大观周刊》2012,(37):338-338
笔者日前在为学生教授陶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作总结时,告诉学生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的诗文成为了诗意的中国文人心灵的慰藉。就在下课之际.  相似文献   

2.
林琼华 《大观周刊》2011,(35):28-28
中国文坛,人才辈出。陶渊明出身在东晋,其诗文、诗品、人品都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遗世独立的大诗人,博采众长,自铸新词,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其平淡自然的诗歌特点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创作的田园诗作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高峰。特别是他的《归园田居》,更以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辉映全篇,但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3.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4.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这是元人赵孟烦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评价。一提到陶渊明,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眼前就会浮现出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自晋代颜延之《陶征士诔》称渊明为“南岳之幽居者”、南朝钟蝾在《诗品》中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以来,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5.
飞花拾零     
陶渊明妙联劝学东晋诗人陶潜,字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话说陶潜辞官后,一日,正于田间摆弄禾苗,忽一年轻人徐广慕名前来向他求教。徐广给陶潜深施一礼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得见,实乃三生有幸也.晚生欲求读书之法,万望先生不吝赐教.”陶渊明一听来者之意,遂谦逊地一笑道:“你瞧这禾苗是不是正在上长?”徐广伏地观看了一阵子,回答道:“晚生不见其长。”于是陶渊明便领着徐广返回故里。刚一进门,就指着地上一块因长年磨刀而凹下去的石头让徐广看,徐广愈加  相似文献   

6.
认识江堤是十数年前的事了,那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介书生。作为新乡土诗派的代表,他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屡有新作。几年后,他突然“人间蒸发”了,原来是隐居于一座山间庭院,过着陶渊明那样的纯粹生活,“离文化很近,离世俗很远”,诗人的痴气一发真是了不得。这座山间庭院便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号称“天下第一书院”、“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活动的重镇它一直是南部中国  相似文献   

7.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做“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  相似文献   

8.
郑有才 《档案天地》2004,(2):16-16,18
一代名臣张之洞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但人们了解他多是因为他倡导西学和举办洋务而闻名,特别是其“中体西用”说更是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张之洞重视档案文件的汇集和利用档案秉公办案的故事却为人少知。  相似文献   

9.
赵伟 《兰台世界》2014,(10):138-139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曹操曾三次颁发“求贤令”,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心理。本文主要对“求贤令”中曹操用人心理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上架新书     
《当代图书馆》2010,(1):66-67
《祖国的陌生人》“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在这本书里,作家许知远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  相似文献   

11.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应, 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刘舸 《兰台世界》2007,(5S):61-61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凡读过此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其高深的学造诣与思想境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反映了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梦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符旭 《大观周刊》2012,(21):21-21
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应,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我低吟着晚唐诗人许浑的名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不禁勾起了一缕轻烟似的清愁,也就无端地想起了你和属于你生命个性符号的两个字:“萧红”。一年一度的五月端阳,我长吟《离骚》,追念那位“带长铗”、“冠切云”、“行吟泽畔”的忠愤诗人,我也就不能不联想到你,因为正是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这个日子,82年前的这一天,萧红,你带着第一声啼哭来到了人间,预示中国文学天宇,一颗女性新星即将灿然升起。1932年,你带着处女作小诗《春曲》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1933年10月你和萧军出版了《跋  相似文献   

16.
去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巩留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办公室里,一位农民送来一封“感谢信”,并悄悄地说:“赵局长,你帮俺办了录像放映营业执照,达是俺的一点意思,以后还求你多给帮忙。”赵鹏元把“感谢信”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五百元人民币。他马上把它退还这个农民,坚决地说:“你把钱收回去!批营业执照是我的职责,如果不符合国家规定,你送什么我也不批。”但这个农民执意不肯收回,还说“现在办事都兴这个”。赵鹏元反复给他讲道理,并且严肃地告诉他:“你要是不收回,我们要通知工商机关吊销你的营业执照!”农  相似文献   

17.
知道一点中国现代新闻史的人,都熟知解放前《大公报》对蒋介石的“小骂大帮忙”。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始作编者是谁?有何表现? 这要先从木世纪三十年代“一代报人”名记者张季鸾谈起。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老进士,长期在山东邹平等县当县官,张就是在邹平出生的。他的母亲是继室,只生他一个儿子。十三岁时父亲去世,赖同僚们的资助,张同寡母扶柩归葬榆林。他曾先后在榆林榆阳中学和三原宏道学堂就学,并问学于“关西大儒”刘古愚等,刻苦勤读,在经、史、地理和语文上打下了基本功。张季鸾于1905年经陕西省试,考取官费留学日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与诗     
那是在春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庭院的白石板与青坪,樱树在风中散出缕缕馨香,在清淡的茗香的氤氲中,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向你娓娓道来一个异域的诗的国度的诗人和诗歌。他告诉你,他早年如何迷恋李商隐,中年感动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晚年又喜欢陶渊明的平淡与自然,接着又从《诗经》、孔子一直谈到陈三立、鲁迅、巴金。这是我读《中国诗史》最初形成的阅读意境。  相似文献   

19.
穆青走了。我很喜欢众多新闻媒体给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大家冠以“一代名记者”的头衔,虽然他生前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确实,穆青是以“一代名记者”立世的,毫无疑问,他的名字,仍会以“一代名记者”传世。有关报道的一个细节格外值得我们新闻同行重视、动容:“了解穆青的人都知道,他很少给人题词,实在推不过去的时候,他题的永远是四个字———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勿忘人民。字字千钧。不仅做官的要牢记这四个字,做记者的,同样要记住这四字箴言。它应是我们的“四字经”。穆青同志正是这“四字经”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20.
那拉 《出版参考》2006,(10S):28-28
称沈浩波是书商,他不喜欢,他更重视的还是自己的诗人身份。他说“诗歌是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出版只是他的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 在沈浩波看来,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是人类语言和灵魂的结晶。而诗人能够做的是保全一个民族的语言,保全人类最深刻的灵魂,是为了抵达时代精神的内核的,这必然就导致诗歌是曲高和寡的。但诗人要生存,于是诗人沈浩波投身出版,去创造和挖掘能够激起人类共鸣的文化产品,并且把这个“糊口”的职业做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