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下,云南能源产业面对全国性能源来源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变局,将迎来众多发展新机遇: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新电源装机建设势在必行、天然气发电装机有望实现零的突破;绿色载能产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将进入高质量阶段;智能电网、多能互补等新技术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变革过程中,金融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落实主体,是规划绿色发展思路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宿迁市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现状,分析了金融支持宿迁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筹措绿色资本、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撬动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等措施,以助力宿迁“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路径之一,为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绿色建造技术推广与应用遇到的障碍,在研究国内外相关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影响绿色建造技术发展的因素,并从市场、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参与度等角度得到关键驱动因素,据此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有关驱动因素进行灵敏度的动态分析并观察各主要因素的影响效果,得到碳达峰目标下我国绿色建造技术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各驱动因素对我国绿色建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技术研发程度、政策法律完善程度、绿色建造管理模式、节水节地技术效率对成本影响明显,而对生态价值和生产力效率影响不同。根据研究结论,从绿色建造政策法规、技术研发、管理模式和技术效率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进程和效果关系到我国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实现.保障这一决策的有效实施是科技情报工作者不能忽视的研究需求和议题.运用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研究现状.从科技情报服务的视角,解析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情报服务...  相似文献   

5.
顾正兰 《科技风》2023,(16):78-80
本课题通过分析盐城地域特点和盐城经济发展情况,研究盐城碳排放和盐城碳达峰,并在此背景下探索盐城绿色生态发展。利用IPCC排放系数,构建盐城碳排放模型,核算盐城碳排放。研究盐城碳排放量趋势,分析盐城经济发展,为盐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6.
界定工业绿色制造的内涵,构建区域工业绿色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绿色科技和绿色质效4个方面。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30个地区工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工业绿色制造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绿色产品、SO2、绿色制造发明专利、煤耗和绿色制造科技奖。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整体一般,"很高"的地区只有北京和广东;"较高"的地区只有山东和上海;安徽等4个地区为"一般";其余22个地区为"较低"和"很低";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最后提出增强区域工业绿色制造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策部署,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工作实施方案》制度文件,以发挥绿色金融优势,促进黑龙江省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文章从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入手,介绍了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的意义,结合“双碳”背景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绿色金融发展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黑龙江省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倒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本研究以西宁市2015年~2018年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成果和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报告为基础,分析探讨了西宁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9个典型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我国最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力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并指出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间的协同作用。最后根据部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专利评价体系是对专利进行分级管理、推进专利转化、提升高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熵权理论,从专利技术性、法律性和申请人主体三个维度筛选评价指标,选取了适用于中国高校专利状况的15项专利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提出熵权法权重计算模型,并对17所高校在2011、2015、2019年提交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分析了专利质量指标权重演化,并基于时间轴和院校间横向得分对比,得出高校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及目标高校专利呈现分化等结论。构建的评价体系可为高校专利分级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银行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耀辉 《科研管理》2003,24(2):16-20
考虑银行系统风险评估的复杂性,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选择几个主观权和若干个客观权得到一个最优组合赋权模型,同时提出了最优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银行系统风险的评价中,利用该模型既可以考虑政策、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可以充分利用客观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使评价结果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主观要求,从而达到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买生  匡海波  张笑楠 《科研管理》2012,33(3):148-154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是目前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热点,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研究尚属创新。本文将科学发展观引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科学发展表征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熵权-TOPSIS法评价模型,对7家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评价,并与中国社科院"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引入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更能够表征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双重压力下,绿色增长作为一种追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OECD绿色增长评价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与政策支持5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绿色增长影响因素指标集。针对主观筛选法的缺点,利用相关分析(CA)与变精度粗糙集(VPRS)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客观筛选,删掉同一准则层内信息重复性大且对评价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基于CA-VPRS方法的实证分析,既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又为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评估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的实施水平,提升现代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建立一套面向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工厂评估指标体系,涵盖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及分值,采用百分制将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划分为3个阶段:0~40分为初级阶段,41 ~ 80分为中级阶段,81~100分为高级阶段.通过对某制造企业的实例应用,验证该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多种模糊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等6个维度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可拓关联度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多方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处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分析过程中模糊不确定性信息产生的偏差,从整体一致性的角度客观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最后,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四维度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技术创新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市9项技术创新政策,运用熵权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利用TOPSIS模型法对所选政策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熵权TOPSIS法适用于多指标的政策评价,能够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政策四维度评价指标中,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作用对象权重差距较小,政策力度评价指标对政策评价影响最大;T7和T6政策排序相对靠前,T9和T4排名相对靠后。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专利指标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专利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对我国专利实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应用分析,验证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并对我国专利实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