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德育困境及破解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德育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是当前各校普遍面临的难题.高职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政治化、德育内容智育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评价终结化等.要破解德育困境,高职院校及教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生特点,培育自己的德育文化,即回归人的主体性及对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关注对学生集体及其发展的评价,回归学生成长的背景与其进行深入"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5.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其有效性在于受教育者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下的教育研究领域,尽管研究者对"生成"这一概念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但其所具有的生成性、实践性、关系性等基本特征依然可以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德育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必须从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从"灌输式"转向"唤醒式"、从"二元对立"转向"交往对话"、从"认知虚构"转向"真实生活",让受教育者体验鲜活的德育,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交往成为德育研究的新视角,直接产生于人们对“人”向何处去的追问与反思。交往理论关于人的主体间性本质观为德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点,交往活动的实践性为道德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由此,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低效性,是研究者、学校教师及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推促着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德育问题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12.
尊重的德育理论主张在尊重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大学德育工作.德育是人教育人如何做人的工作,它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教育主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尊重的德育"双主体"理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唤;又是社会形态与人发展的关联;也是哲学思维范式演变的使然;还是文化传递模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基本共识.几年来,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找到了一条新路向.但对生活、道德、道德教育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着手,指出生活与道德和德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学生的视角提出了德育回归生活的几条路径:激发道德需要、关注道德理解、引导正确的交往、榜样的"去蔽型".  相似文献   

16.
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瓶装陈酒"、自说自话偏离德育目标与回归生活简单化。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除了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外,还要注意完善生活德育理论,不断探求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方式,并注意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活德育与其他非生活德育范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现实"与"超越"的争论,只有从道德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分层中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德育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而从德育目标的张力、德育内容从对现实的适应到超越、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技术路径、克服二元论思维、赋予青少年德育情感化、肯定青少年道德教育主体价值等方面,推动德育现实性与超越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是教育生态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必然选择,与以生态性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背景发展理论相契合。这一理论为构建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体系奠定了哲学根基,导引出"耦合德育系统因子、提高德育实践活动品质、完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三大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思"尊重和弘扬主体性、回归德育的价值本原、科学认识生态环境"三个基本问题,推进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聂丽芳 《文教资料》2008,(19):89-90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性.交往理性倡导交往主体间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主体问的相互关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借鉴和启发式的意义,我们应该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