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弢同志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诞辰而作的散文《琐忆》,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的散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用这两句诗统领全文,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先生“能憎,才能爱”的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作者正是以这种鲜明的爱憎感情为经,以亲  相似文献   

2.
曹银根 《语文知识》2000,(12):40-43
唐弢先生的《琐忆》是篇忆往怀人的佳作。写作上,它琐而有序,琐而有纲,又能以小见大;内容上,通过“琐忆”,形象而风趣地再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因此,新教材高中第一册将它作为典范的记叙文而收录之。对于这篇文章的选材,各种教学参考书一致认为,是唐弢先生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情况作题材的,换言之,文中所忆之事,都是  相似文献   

3.
《琐忆》无疑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的典范,其文质兼佳,作为一篇中学语文教材是不可多得的。但文章自然段的设置,却略有欠妥之处。文章由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领起了对鲁迅先生七件琐事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侧面,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因此,文章开头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则构成了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总纲。《教学参考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的。  相似文献   

4.
唐弢同志的《琐忆》,追忆了关于鲁迅后期若干零碎的小故事。乍一看,确如题目所言,是有些“琐碎”的,但由于这些“零碎”的故事,都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主题的红线之上,所以给人的印象,却是十分严谨的。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赞扬先生“俯首”的伟大精神,第二部分歌颂他“横眉”的高贵品质,这就完整地塑造了鲁迅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鲁迅精神的实质。如果说“琐”,只是就选材的现象而言,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谦词。这种以零碎的材料,着力表现一个统一而集中的主题的写法,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实,《琐忆》的严谨,并不仅仅表现在有个统一  相似文献   

5.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6.
散文中,能在形式上前后照应,回环往复并不难,难在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丰润圆通。下面从两个方面说说《琐忆》何以具有丰润圆通之美。一、角度独特多变,语言明断暗应,立体回旋唐弢写《琐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两方面对立统一的人格,从而突出鲁迅先生本质上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作家。本文选材上的特色在于:通篇以片断谈话的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风貌。这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之感,更便于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特色。如作者和鲁迅先生初次见面时,先生那亲切的话语,“似乎十分高兴”的神态和“呵呵”…  相似文献   

7.
一、仿关键句对关键句进行仿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课文思路,深入地理解文章意蕴,而且可以从中揣摩出起承转合的技巧和升华主题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合理地借鉴利用。如针对《琐忆》中的关键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仿写题:“请你模仿《琐忆》开头的写法,为另一位自己较为熟悉的伟人的《琐忆》开一个头。”学生的表现相当踊跃:诸葛亮有两句诚挚的表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  相似文献   

8.
唐弢的《琐忆》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它巧妙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很是耐读。笔者在教学中偶有所得,兹就几个零散的问题作一番“琐议”。一关于“丫叉章法”《预习提示》说本文“琐而有纲,琐而有序。开头所引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文的纲,全文的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从对敌能憎、对友能爱两个侧面进行阐发”。然而,文章在组织材料时并没有严格按照两句诗的先后顺序,而是先写“俯首甘为”,后写“横眉冷对”,这是否违背写作规律呢?没有违背写作规律。因为文章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唐弢同志的《琐忆》一文,是一九六一年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岁诞辰,应外文出版社之邀而写,刊载于同年九月号英文杂志《中国文学》上。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现代作家,著名评论家,鲁迅研究家。他在三十年代做为一个文学青年,很幸运地结识了鲁迅先生,曾亲身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鲁迅精神的熏陶。由于他是怀着敬仰和热爱的感情写了这篇回忆文章,因而使我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10.
<正> 《琐忆》是唐弢先生1961年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此文从80年代初直至今日,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所以影响不算小。《琐忆》一文开头,引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总摄全文七个材料,分“憎恨敌人”、“爱护青年”两个侧面进行阐发,读者从文中所感知的信息,似乎《琐忆》材料全都是作者与鲁迅直接交往时的“回忆”,而高中教材也都将文中材料说成是鲁迅与作者的“七次谈话”。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1.
《琐忆》是唐弢先生1961年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此文从80年代初直至今日,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所以影响不算小。《琐忆》一文开头,引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总摄全文七个材料,分“憎恨敌人”、“爱护青年”两个侧面进行阐发,读者从文中所感知的信息,似乎《琐忆》材料全都是作者与鲁迅直接交往时的“回忆”,而高中教材也都将文中材料说成是鲁迅与作者的“七次谈话”。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教学唐弢的《琐忆》之后,想说句题外话,就是从《琐忆》中体味鲁迅先生语言幽默的分量。 (一)寓庄于谐 警策震悟 读过《琐忆》的人都知道,鲁迅曾代唐弢受过,而唐弢当年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无名小子”,因此在初遇鲁迅的境况下惴惴不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事情却“一切可都出于意料之外”,因为当鲁迅得知唐弢“真个姓唐”之后说,“哦,哦,”“我也姓过一回唐的。”并且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一个人的姓是一个人一生的标记符号,本不存在“姓过一回”的事。鲁迅偏说他姓过一回。这又谐又趣的语言,顿时使处于紧张状态中的唐弢“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全都消尽散绝”,并且感觉到鲁迅先生是这样的“平易近人”。这就是幽默的力量。幽默是一种心理机制,当人处于困难或尴尬境地时,幽默不仅能自我解脱,而且也可以帮助别人渡过难关,达到心理安宁。使人际间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让人感受到说话人的温厚和宽容,从而达到高层次的相互理解,沟通思想,融洽感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生活琐记》是一篇新教材,选自《人民文学》一九六一年七、八月号合刊。作者川岛。该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对他们的思想和写作都有较大的帮助。我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他们思想很活跃,提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下面五个。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琐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细小零碎的事情呢?这些琐事都是微不足道的吗?“琐记”之前的“生活”二字能不能去掉?  相似文献   

14.
《琐忆》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极强的艺术对比,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情感。作者写他与鲁迅先生不曾相识时,用了不少笔墨叙述关于先生的种种议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心情,他写道:“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于是我相信了,不  相似文献   

15.
《琐忆》看似随意着笔,如道家常,信手拈来,不经不意,而事实上唐弢先生构思这篇文章是匠心独运的。且不说议论抑笔的开头,昂扬抒情的结尾,接榫合缝的过渡,本文单就《琐忆》事理相套论证结构作些阐释。 事理相套论证结构是宋元话本、拟话本常用的结构形式。其表现形式为“入论——正话——结论”,即“ABA”式(A为议论,B为事件)。宋元话本这种结构形式是中国伦理政教型文化影响的结果。唐弢先生是否受此种文化的影响呢?这是另一问题,在此不涉及。客观上,《琐忆》事理相套论证的结构反映着伦理政教型文化因素的  相似文献   

16.
唐弢的《琐忆》是一篇以写生动琐事来回忆、赞颂鲁迅先生的散文。文中所选写的虽是琐事,可都很好地反映了鲁迅的精神,而且写得十分生动,读来十分感人,确是一篇“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旨趣并佳的美文。  相似文献   

17.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18.
【审题】文题为“琐忆” ,“忆”则表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 ,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 ,“琐”则表明所记的是“小事” ,且不只一件。“琐忆”一文则是通过所忆的几件小事来全面地表现一个人或表达一个中心。【构思】本文作为复杂的记叙文 ,可以记人为主 ,也可以记事为主 ,无论写人叙事 ,都要以记叙描写为主 ,适当地进行抒情、议论。议 ,要结合具体人、事而议 ,情 ,要是真挚之情 ,不可泛泛而议 ,也不可矫情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是 :无论写人叙事 ,都要围绕中心展开 (中心即是文章的“纲”)。做到“琐而有纲 ,琐而有序”。基…  相似文献   

19.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是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语文课上,导读《早》时,我一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简介鲁迅先生,一边把诗句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20.
《琐忆》“琐而有序”,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如何“琐”,如何“有序”,却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如何做到“有序”,认识更不一致。研究本文如何“琐而有序”,对学生阅读与写作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