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过去,人们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人物形象作分析时,大都只着重分析祥林嫂,个别同志兼及鲁四老爷、柳妈和贺老六。却往往忽略对作品中的“我”作全面透彻的分析。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祝福》深刻而重大的反封建主题正是通过“我”与祥林嫂以及鲁四老爷的对比来体现的。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处在“五四”后革命低潮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曾经积极参加过斗争,而在受挫折后则逃避现实。“我”是《在酒楼上》吕纬甫式的人物。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是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而是内心感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3.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在《祝福》中具体作用的分析,大多只是认为“我”是文中的一个角色,祥林嫂的三次到鲁镇,并被步步紧逼,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直至凄惨地倒毙在雪地里等,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引出和展现的。正是作为全部事件的见证人,在情节线索上起着贯串情节的“串场”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故事的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7.
张文丽 《学语文》2005,(5):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问世已经80年了。80年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它各有不同的理解,其间由于政治、功利等因素的干扰,也有不少的误解。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突破种种局限,予以重新的审视,可谓高见纷呈,真知时现。于此,笔者也想就“我”的形象问题粗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讲授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中的《祝福》的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鲁迅?教材参考答案中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笔者试对这一形象分析如下。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做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这古老、停滞的鲁镇环境十分厌恶,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然而,实际教学中,其艺术性往往被思想性淹没;同时,单纯的文本细读也易遮蔽整体感知的视野和叙事学的欣赏视角。以《祝福》为例,领略鲁迅的艺术品位,可以聚焦祝福,从作为时间、事件和象征的祝福这三个层面入手,研究《祝福》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品质,深入文本,把握创作动机和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地说,写小说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最常见的一种是作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随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情和议论也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这种“全知”的叙事角度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来写。另一种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讲自己的故事,或以自己的故事为主,这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11.
《祝福》中的“三”笔者在备课时,有意将《祝福》中跟“三”有关的作品构成整理出来,便于学生记忆。一、内容要素:1.人物:三类①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婆婆等。②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2.地点:三个卫家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祝福》的关注点放在了"我"的身上,先分析"我"的形象,再分析"我"的心路历程,以期探讨"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读小说背景《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1924年到1925年的短篇小说结集,从小说集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在痛苦地思索现实往哪里走的问题。从选材上看,小说关注了农民问题,农村妇女问题,还关注了知识  相似文献   

14.
李鹏 《成才之路》2009,(29):33-34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其丰富的社会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屡为当代评论者提及。这里,本文试就《祝福》中“归乡模式”的呈现及其内蕴的深邃思想意义做进一步探讨,同时兼谈突出“我”在“归乡模式”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祝福》时,我先以这样一段寻话开头:"大年三十的晚上,漫天飞雪,炮竹声声。一位白发散乱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在艰难地行进着。她在。心里一遍遍寻问: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魂灵?她是准?她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这一段形象性导活,使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我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四幅画面,即"以死抗争"、"深山寻子"、"祭祖遭斥"、"寂然死去"。学生既理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发展的全过程,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我提出了4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在大多数作品中,无论就人物的身份,还是人物的气质、思想来看,“我”都有着作者的影子,鲁迅经常借助“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研究鲁迅作品中涉及到“我”的形象的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祝福》也并不例外。《祝福》中的“我”,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般的要饭的女人,“我”居然如此郑重其事、斟酌再三地回答她的问话,并为担心自己的话“怕于她有些危险”而惴惴不安,耿耿于怀;对于她的死,“我”又如此震惊和痛苦,以至于“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小说中有两处说到"醉醺醺":一处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已经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给四婶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领回家后的经历.大意是祥林嫂被逼改嫁却因祸得福,嫁了贺老六后生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一处是小说的结尾,祥林嫂在新春逝去后,鲁镇照样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细加揣摩,两处"醉醺醺"的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9.
《祝福》是一篇思想深邃的小说。它的结构也很特别。它由两个故事构成: 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提问是两个故事的连接点。祥林嫂的故事又是由两个“二难选择”构成的,“我”的故事也是由一个“二难选择”构成的。“二难选择”是一种假言选言推理形式,它含有两个假  相似文献   

20.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祝福》时,有意撇开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传统分析,而设置了一系列递加式的“一二三四五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