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复旦大学105周年校庆前夕,校长杨玉良在答复记者提问时谈到,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功利主义盛行,出现了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很多大学过分地赶时髦。成为就业服务站。他认为,大学就该成为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不妨保守,虽说改革也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大学时,这句话镌刻在学校校门的背后,我当时看了一眼便记住了这句话,只是不知其中深意。许久之后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儒学经典《大学》,其大意是:博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当时觉得当老师的大概最能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教书育人就是传承光明正大的品德,并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才德应用于生活,最终使人类和社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庙祥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22-2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5):523-527
“明明德”与生活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明德”既是宇宙-生活系统,又是人的生命本来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又是“明德”的显发,“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并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至善”既是“明德”照彻宇宙,是无限的,又是个体生命、特定时代对“明德”的特殊折射,是有限的,无限永恒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证明,大学精神文化是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而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存在着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需要我们从独立精神、学术自由、特色理念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大学之道"的探讨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大学制度的双重影响,从而形成了两个认识误区:教化之道与管理之道,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体诉求。而在以知识经济与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空前提升,"学习之道"成为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到底在哪里?5月2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表示,当前中国高校应该从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建设上来,而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 相似文献
13.
荣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212-214
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社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组织的独特性、永葆大学的核心技术、维持大学的学术标准、平衡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学生存发展之道。时下大学之道在中国大学被严重异化:大学的本体之义、应然之义和实然之义正在逐步消失,大学精神正在衰微。中国大学的组织特征正在趋同,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得不到尊重,大学的学术标准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所有这一切说明中国的大学正在偏离大学之道。为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了国家在新的知识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大学必须回归到其本体意义上来。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大学之道的探讨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大学制度的双重影响,从而形成了两个认识误区:教化之道与管理之道,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体诉求。而在以知识经济与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空前提升,学习之道成为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家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59-62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与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长群体特征的比较,研究归纳出了6点差异:我国女性校长占比较少;我国校长学科背景较不均衡;我国校长缺乏跨校、跨组织工作经验;我国校长职业路径缺乏开放性与流动性;我国校长存在多重角色冲突的困扰;我国校长多是传统学者型校长。因此,我国“双一流”建设应适当增加女性校长比例,明确校长角色定位,吸纳社会精英参与治理,构建学科背景均衡、管理经验丰富的职业化教育家型校长队伍。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甚至,每年还会推出各色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排出三六九等。不过,对于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学排行,我在好多文章中曾经批评过。我认定,大学排行榜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排名只能依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如果以为读书人都讲仁义礼智信,那是低估了造假的巨大收益,而高估了道德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研究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时,更多关注的是学校规模、基础设施等硬性指标的对比,忽略了大学精神等软实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作用。大学精神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整个历程,使其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汇聚了卓越的人力资源,成就了一流大学独有的气质和迷人的社会品格,是一流大学的魅力所在,更是一流大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精神文化,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