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全国卷Ⅰ第37题是一道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俱佳的好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向明确。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帷幕拉开的时候,许多课改专家明确提出要以高考命题思路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最终实现高考、课改与中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高考命题思路渗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风向标”。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以下简称“第37题”)堪称是一道起示范作用的“典型例题”。笔者拟在剖析该题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的备考复习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37题第(1)问有“答案就在材料中”之嫌,这是命题之大忌。37题作为材料型历史试题,按命题要求,命题者给考生选定材料、设计问题、标明分值并设计“参考答案”。对于考生而言,要根据答题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可是考生解答37题第(1)问时,却可以就地取材。文综考完后,我问考生试题难易时,考生认为历史题不难,答案就在材料中。  相似文献   

4.
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是一道以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若干史实为载体、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考题,命题者从独特视角展开主题阐释,立意深、选材合理,不失为2005高考文综卷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5.
2006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37题,题意丰满,构思巧妙且气势恢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面广,紧扣时代脉搏。知识点覆盖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具体涉及教育思想、治国理念、近代化进程和经济体制改革。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再到近现代。同时,从春秋战国的思想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挫折再到现代正确道路的探索,其中涵盖了许多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它一方面体现了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该题还引导人们思考中日关系这一热点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能够宏观掌握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真题重现】与2010年37题的对比。 【例1】(2010·广东,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中的第37题,看似是一道很传统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可它在传统的形式下,却有着明显的新意,突出体现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文明史范式”的主要观点为试题价值取向的高考命题新趋势。让我们来看这道试题:37.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紧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依据《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贯彻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也加强了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  相似文献   

9.
该题选材较平实,问题出在设问部分以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方面。 如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设问的中心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选举志》。相关原文如下:“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  相似文献   

10.
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7题是一道以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若干史实为载体、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考题,命题者从独特视角展开主题阐释,立意深、选材合理,不失为2005高考文综卷的一个亮点。1.开渠引水——合理选材与导向设问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民族主义曾经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17、18世纪,民族主义曾引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后期,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称为近代以来欧洲影响世界的三个最重大的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精神动力,并与其他条件因素相联系导致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高考题出炉后,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好评如潮。笔者认为,37题在考试内容选择和考查目标确定上呼应了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变革带来了真正的冲击。 从考查内容看,37题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导向。从文明史的视角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成就,被孙中山称为“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6题是一道模拟现实情景的地理科内综合试题。此题乍看平淡无奇,实则奇致精巧、立意深远。它巧妙地避开了炒得很热的一些所谓的热点问题,使人不易押题、猜题。而题目立意又处处指向“三农”“、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这些核心、焦点议题,凸显其现实立意的深远境界。此题蕴藏的命题意图、透露的命题导向不容忽视,对于2006年的高考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命题取向分析(一)延续一个思路—探究性理念设计试题继2004年按探究性思路设计“探究白风暴中盐尘的来源”一题后,2005第36题延续了这一思路,模拟现实…  相似文献   

13.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参加今年文综第37题第2小问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审题正确与否与得分高低密切相关。笔者随机记载了100份试卷的情况。此问共9分,平均得分2.64分,其中得9分的3人,占3%;得6分的22人,占22%;得3分的35人,占35%;得0分的40人(做了题而未得分的33人,空白7人),占40%。其中因审题偏差得0分的达33%,比例相当高。这一问要求回答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所做出的贡献,但很多学生答非所问,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命题特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较去年难度有所下降,试卷长度没有加大,给考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发现,今年的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有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大部分地理试题以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的、可迁移性强的主干知识构题,不追求知识覆盖面。如借日偏食考查了经纬网和区时计算(1~3题)(地球运动部分多年来仅去年考卷没有涉及,今年又重返试卷,足见其重要地位);气候部分在地理知识联系中处于枢纽地位,试卷第1,2,…  相似文献   

16.
2006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今年的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都有哪些新的特点?展望2007年高考,我们又该如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备考?下面就将针对这些方面作简要阐述。一、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1·总体稳定今年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定”。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命题思路未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二是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考核目标,着重考核学生通过文字材料和图表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  相似文献   

17.
说全国文综卷第19题立意好,是指从"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入手,再现历史的原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思考。如果是北京的考生,或许对这段历史这一图片还知道还清楚,可对全国广大农村的考生来说,也就有些陌生了。只凭一张老路牌照片,要求学生答出"此路牌设立的时间",确属不易。即使是高三历史老师,也要思考一定时间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理由有二:一是只凭图片上的信息是不能判断出此路牌设立的时间的;二是有关"英国人赫德"的内容,现行教材涉及很少。人教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17题考查了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项重要外交成就: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参加今年文综第37题第2小问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审题正确与否与得分高低密切相关。笔者随机记载了100份试卷的情况。此问共98分,平均得分2.64分,其中得9分的3人,占3%;得6分的22人,占22%;得3分的35人,占35%;得0分的40人(做了题而未得分的33人,空白7人),占40%。  相似文献   

20.
<正>为便于探讨,先将本题设问与参考答案照录如下:[设问](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分)[参考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