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他们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大方、热情、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是当今学前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诚实、守信、知耻、守公德、讲良心,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教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礼仪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呵护和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唐长菁 《文教资料》2012,(6):142-143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上了日程,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礼仪教育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仪"的教育,也更多的专注于介绍西方的礼仪规范,而忽略了大学生"礼"的培养。作者尝试在礼仪教育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一点创新,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礼"的理论,结合现代中西方的"仪"的规范全面而深入的讲解,就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训练,提出道德品质教育、行为素质训练和沟通能力培养,以追求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人文素养、礼仪素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教书育人》2011,(15):46-47
一礼仪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所谓"礼",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遵守的礼节。所谓"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因此"礼仪"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礼节仪式。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6.
礼仪就是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它具有协调功能、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礼仪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福忠 《考试周刊》2015,(19):166-167
<正>礼仪一般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认同,又为人们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其核心精神是"遵守、自律、尊重、宽容、平等、关爱、谦恭、真诚、适度",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  相似文献   

8.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礼仪教育应立足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营造良好的礼仪外部环境,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准。礼仪素质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人格结构的综合展示。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一、“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礼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尊敬;…  相似文献   

11.
从礼仪的历史渊源来讲,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传统礼仪的形成、变革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它远远地从远古走来,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这是对中华民族原始人类的自然信仰崇拜、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的继承和发扬。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社会形态的开化,是社会文明的提高。所以,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教育可弥补道德教育操性不强的弱点.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道德教育的载体.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礼仪观尚未成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入手,让孩子按照礼仪规范,通过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14.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高现有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必须亟需解决认识、教材、教师、课程安排、评价等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原 《中国德育》2011,(2):28-29
塑造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把社会公德和基础文明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怎么做是有教养,怎么做是没有教养。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礼仪具有重要的智能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用心欣赏和体味中华民族礼仪,具有艺术性的、别致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它有利于人们提高化素质,净化性灵、陶冶情操,激发爱美心理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弘扬礼仪之邦的优秀化。  相似文献   

17.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0,(11):45-46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礼”的核心是尊重,是一种待人接物的道德要求;“仪”是规则,是表现内心尊重的外在形式。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良好的礼仪只是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和满足,没有别的。”  相似文献   

18.
王小红 《学子》2014,(3):31-31
正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被家长服侍得好好的,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具有协调功能、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加强礼仪教育必须要重视公民道德实践,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推进公民的道德建设,而强调个人礼仪修养则是加强礼仪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