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加工能力的逐步提高及日趋减少的货币基础需求,使得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中央银行影响市场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实际上,信息经济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中央银行影响经济的方式已发生改变,这时,有效的预期引导或预期管理将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而不是单纯地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货币基础需求的减少并不能削弱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目标,只不过目标的实现已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渠道机制。  相似文献   

2.
第十章 中央银行本章集中研究金融体系最高管理当局—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学习本章,要求学员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并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信用调节的必要性及手段,初步懂得中央银行是如何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和金融的.一、本章需要掌握的名词:1、中央银行;2、货币政策;3、货币政策目标;4、基础货币;5、存款准备金率;6、再贴现政策;7、公开市场业务.8、窗口指导.二、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1、中央银行的性质.2、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3、货币政策的定义.4、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5.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6、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具有的特点.8、中央银行信用调节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本位制的确立和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相应地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拉美国家为有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重大的中央银行改革,以此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拉美央行独立性的增强表现为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加强中央银行在政治、经济和操作上的自主性,增强中央银行的透明度、责任度和可信度,以保持物价稳定为优先目标,最终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研究他们的改革经验对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稳定币值是当今各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本从货币政策的历史谈起,探究稳定币值目标的内在合理性。必此为基础,评述了我国中央银行法在实现该目标方面存在不足,集中于研究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货币政策委员的作用以及行长负责制三个问题。结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实质上不具备独立制订货币政策的权利,这种不独立性,既不利于防范通货膨胀,也不利于及时克服通货紧缩。章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自学考试》2005,(11):17-17
1、简述货币政策的特征。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金融目标而调控社会货币信用量的一种政策;(2)货币政策是涉及宏观经济指标的政策;(3)货币政策是着眼于社会总需求的政策:(4)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的政策:(5)货币政策是长短期目标结合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7.
论通货膨胀率不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率目标虽然有利于改变公众投资与消费预期,然而由于其处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末端,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容易造成中央银行调控失当,因此通货膨胀率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决策机构之一,其独立性体现在它能相对独立于政府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法定职责,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过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进行标准化分析,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在法律地位的独立性方面存在的诸多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改进措施将促进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4年,将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一年。其标志是:中央银行将在国务院领导之下独立实行货币政策;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真正实现国有银行企业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鉴于1993年中国物价上升指数已突破两位数警戒线,高层决策者认为,“反通货膨胀”已成为头等重要的经济目标。因此中央银将处于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金融创新浪潮的来临,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失去了应有的前提和依据,从而使货币政策效果不断减弱.本文就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入手,分析一下金融创新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央行可以通过扩展中央银行的调控范围、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中央银行地位以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等相应对策来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是中央银行最终实现其政策意图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货币政策等具体操作来提高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绩效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都比较高,独立性都很强。在近年来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改革中,各国都将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日本中央银行的改革举措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1998-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根本原因。基于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论述了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偏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金融市场不完善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和经济内外失衡的条件下,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流动性泛滥。外汇占款余额的不断增加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在流动性扩张过程中,外汇占款所表现出来的溢出效应,短期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长期不可忽视,从而解释了央行的外汇冲销手段只存在短期效应。因此,为了降低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逐步放开资本账户,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等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及企业和居民微观经济主体等诸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因素的分析中,可以探知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以及金融体系运转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及金融系统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以抑制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79—1984年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框架。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按产业分工恢复、成立和改革了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寡占型的专业银行组织体系。随着银行信用领域的扩大和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银行内部经营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和进行企业化管理探索,先后推行了经济核算和利润留成办法,并对基层银行下放了一些经营权。金融宏观调控体制与机制改革也初见成效,实行了信贷资金差额包干办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8.
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最近金融危机表明:在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复杂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备的金融业,危机的防范与控制仅凭自律显然难以凑效。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最近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2002年至2006年,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导致的风险,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保持过低利率,于是那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但是,美联储却在助长资产价格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形成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导致了次贷危机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了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加以反思,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未来金融危机中的法律地位,最后对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由适度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度增长的同时,也对银行尤其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把这些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点,文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