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众多的文学期刊举步维艰,茫然四顾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改版变脸后徘徊彷徨,最终又回归故地,说明文学期刊很难与时尚嫁接。成功地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为文人学者所接纳。培养青少年读者,与考试作文联合,吸引学生和家长。提高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可读性,参与市场竞争还是靠文学取胜。不同的探索道路使文学期刊分流为四大类:固守文学家园的纯文学期刊、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与作文教育相结合的青少年文学期刊,沦落到街头地摊的通俗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2.
新锐文学期刊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传统文学期刊面临巨大的挑战。由笛安主编的文学刊物《文艺风赏》立志成为"青春版《收获》",期刊的栏目设置新颖多样,审美趣味小众、知性,又不失严肃纯文学色彩。面对年轻的读者群体,期刊采用时尚多样的传播方式与读者互动交流;同时吸收多元的文化趣味,展现自己的包容性,力推新人新作。但80后作家在自我突破的成长过程中,过于关注自我,导致作品的现实力度与开放性有所欠缺,这也是青春文学无法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期刊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文学期刊处于不景气境况。电视艺术将文学期刊挤压至文学传播媒介的边缘;市民社会的兴起既为文学期刊提供了发展契机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纯文学期刊必须有新追求新突破才能求发展;一定数量的通俗文学期刊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文学的整体生态平衡,但只有在其格调和趣味上从优求美才有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花城》杂志,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25年。25年来,《花城》立足广东,影响全国.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收获》、《十月》、《当代》一道并列为中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所刊发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并籍此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异的贡献。在今天的中国文学期刊之林中,《花城》以其先锋和多元性深得读者喜爱。《花城》在先锋文学阵地上的坚守是推动中国文学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5.
坚守和捍卫一种文学的精神——《作品与争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处在变革之中,许多文学期刊甚至由此步入了困境和危机。但《作品与争鸣》杂志不为风潮所动,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认同和精神承担,获得了读者持久的关注。其特色在于:以马列主义文论作为《作品与争鸣》办刊过程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以文学的力量,为底层寻常生命而歌,向现实困境发力;以“争鸣”为重头戏,捍卫“原旨”“建设”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6.
1957年《诗刊》的"编者"采取"投其所好"、"放大描摹"和"谨小慎微"话语方式,建构应对国家意识形态、顺应国家权利主体和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文学文本——"编后记"。《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的时代特性,展现了195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文学话语讲述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期刊"言说"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转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期刊的表现内容,也加强了和其他文艺期刊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领域曾大规模地利用“转载”这一形式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据统计,1949-1966年,《人民文学》共转载诗歌181首,其内容有“政治抒情诗”“民歌”和自由体诗歌等。《人民文学》通过“转载”这一形式,不仅向读者明确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文化走向,还提升了被转载作品的知名度,扩大了被转载作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边缘化,出版体制的市场化,媒体的多元化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生存危机。对于文学期刊发展进程中的危机现象,应当持有正常的心态。要摆脱危机,文学期刊主办者应当转变观念,重视刊物的特色定位与策划,重视受众策划和读者市场的开拓,重视选题策划,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9.
本期最值得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和年初改版的《青春文学》。"国刊"的特别关注和老牌青年刊物的明显转向显示出传统期刊的危机意识和突围意识。而在"青春写作"自行发展且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如何在接纳、借鉴、比拼中重建自我定位,对勇于探索的文学期刊是难事也是大事。因为这关涉到在未来"资本为大"的文学格局中,精英文学如何占位和传承。此外,本期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作品。晓航的《断桥记》(《人民文学》第8期)、徐则臣的《逆时针》(《当代》第4期)、唐朝晖的《仪式》(《花城》第4期)分别以寓言、写实、心理分析的写作方式解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病症,刘水清的《羊角畔的小伙》(《大家》)以沈从文式的笔法再度搭建了一个世外"边城",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都市心象,值得一看。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摘期刊点评,"《人民文学》600期新锐号评论专辑"和"新版《青年文学》评论专辑"另文刊出。  相似文献   

10.
《昭通作家群生存状态、创作状态研究》课题组对昭通市文联及11县区文联所办文学期刊进行了调研,发现各种文学期刊的办刊特色鲜明,刊物质量稳定,拥有办刊的资源优势及发展的潜力,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各期刊编辑部应该完善期刊出版的相关手续,遵守编辑排版规范,提高期刊的编辑校对质量,使所办期刊的内容质量、编辑质量、印刷装帧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论"《紫罗兰》时尚叙事"的亚意识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三十年代通俗文学期刊《紫罗兰》所特有的“时尚叙事“风格和“《紫罗兰》日常阅读“消费特性的审视,提出了《紫罗兰》在传播现代性价值观念上对读者所产生的亚意识形态作用,并以文学与商品、空间建设与生活政治为具体内容,阐述了《紫罗兰》亚意识形态效应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3.
赵晓芳 《培训与研究》2009,26(7):31-33,69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期刊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势头。但是,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困境中摸索前进的纯文学期刊出现了学术化和市场化两种明显的倾向,而学术化和市场化在促进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期刊的健康发展。不过,在历经一番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中国文学期刊巳变得更加成熟并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在经历"文革"的暗淡之后重新走向兴盛。在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学期刊的大量涌现,《小说选刊》便是当时众多文学期刊中的"佼佼者"。它以优秀的品质、极高的权威性赢得了作家和读者们的青睐,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发展潮流的重要导向,为促进这一时期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4,(1):157-158
老牌传统文学期刊《收获》日前申请的“收获”微信公众账号已获通过,这是继《小说月报》微信公众账号于2013年5月上线之后,又一家老牌传统文学期刊向微信世界发起了寻找读者的尝试。《收获》杂志编辑钟红明说,开通微信公众账号,还是社长李小林提议和推动的。  相似文献   

17.
第9期《青年文学》主打栏目“留学主题文学”领衔推出的是旅居新加坡的青年作家张惠雯的小说《完美的生活》(长篇)。近年因《岛》、《迷途》等小说而引起读者关注的张惠雯,在《完美的生活》中显然试图调整她以往小说注重实验的倾向。她不再醉心于女性视角下现代小说的形式实验,转而讲述都市饮食青年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了故事的通俗与好看,《完美的生活》除了选取时下走俏的婚恋故事作为题材,还增加了诸多时尚因素:异国、都市、白领、小资、单恋、婚外恋。她甚至不惜大面积动用储备多年的留学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8.
20年来,《散文诗》成功地探索了纯文学期刊的生存发展之路。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时代挑战,只有始终坚守文学本位不变,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培养和经营期刊品牌,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永立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北师大报》文学版的梳理和思考,发现校园文学的创作情况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紧密联系,而对各类文学期刊的共时性探究又可以发现校园文学的保存情况直接取决于高校对文学刊物的运营和保存。由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来促进校园文学的创作,又能够借助电子期刊、电子档案来完善校园文学的运营和保存。  相似文献   

20.
机遇与挑战──从期刊的走向看文学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期刊的走向这一视角对文学的命运作一探讨,认为:期刊的命运与文学的命运密切相关。近年来,文学期刊一直处于关、停、并、转的境况,但文学不会“下岗”。文学期刊的当务之急就是大胆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才可能摆脱市场的困境而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