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有偿新闻”的病理与疗治──与邓自强同志会诊阮志孝邓自强同志在《新闻界》总第58期发表了《不妨釜底抽薪》一文,对如何禁绝“有偿新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主张“要采取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笔者深有同感。但是,以禁止“企业新闻”为根治之术,似乎有点偏颇。...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护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树立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行业新风,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形势,重申并制定如下规定: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  相似文献   

7.
不是废话     
不是废话刘洪波关于《江苏健康报》告南京克立公司造假报纸一案,我曾经写过一,点东西,大意是说这桩官司且不谈报社的正负,光是一家报纸,竞可干自卖的事儿,就够让人体味“有偿新闻”的泛滥了。那时,我仅知克立公司拿着“版权”做了广告,只是说这种东西打着“指导健...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9.
“有偿新闻”不是一种孤立的新闻现象,制止“有偿新闻”,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进行审视和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订严明的纪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最终杜绝“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的一件大事。这个《通知》以防止和杜绝“有偿新闻”为重点对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抓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新闻队伍建设的要害,完全符合当前新闻战线的实际。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2.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前年和去年分别在《新闻传播》和《新闻界》发表一篇文章,一个讲这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个说这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我感到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没有说到“点”上,不能在是否“规律”的层面上讨论。而应从理解“用事实说话”本身是一种什么行为开始。 “用事实说话”是个带有介词的动宾结构短语,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明确这个短语的意思,事情就好说了。 既然“用事实说话”的核心词是“说话”,那么这是一种典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抵制和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决定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特发表公告如下:一、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是一支有较好政治业务素质、富有奉献精神、有战斗力的新闻队伍。近几年来,新闻单位贯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贯彻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精…  相似文献   

14.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5.
视野     
《视听界》1995,(5)
广电部制定禁止“有偿新闻”规定据7月25日《中国广播报》讯,为确保广播电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维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最近,广电部印发了《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的一件大事。这个《通知》以防止和杜绝“有偿新闻”为重点对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抓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新闻队伍建设的要害,完全符合当前新闻战线的实际。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搞好新闻单位自身的党风和廉  相似文献   

17.
新闻腐败实际上是社会腐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折射,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或者说,是新闻界吸纳社会腐败的产物。新闻腐败有三大表征: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和新闻管理的腐败。事例很多,业内外人均心知肚明。过去,对于新闻界的问题,有关方面不是没有重视,反对“有偿新闻”的斗争已进行了多年。除颁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外,报业、广播电视业也相应出台了行业规定、规则、公约等。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是不尽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19.
大凡评判一件事,首要的是应弄清被评判的事情,不然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这是常识。贵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时统宇同志的《攻克短新闻还需清理新闻环境》(下简称《攻克短文》)一文,自然总的趋向是好的,但其中拿深度报道来同短新闻相对立,把长文的种种罪名栽在深度报道的头上,就未免太不公正了。原因还是对深度报道的误解。深度报道并不等于长文。众所周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新闻体裁,与文章的长短  相似文献   

20.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