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三年二月,重庆文艺界祝贺戏剧家于伶三十七岁生日,夏衍、胡绳等同志即席联句凑成一首七绝:“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把于伶四个剧本《长夜行》、《花溅泪》、《杳花春雨江南》和《大明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     
正~~  相似文献   

3.
宋朝钱惟演在洛阳修了一座宅邸。建成时,钱请来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让他们各写一文,以记其盛。三天内,三人都把文章写成了,谢写了五百字,欧阳修写了五百余字,尹只写了三百八十余字,可数尹这一篇文字简练,内容丰富,受到大家的称赞。欧阳修见自己写得不如人,很不甘心,于是带着酒去向师鲁  相似文献   

4.
晚年郭沫若     
产生失落和恐怖感“文化大革命”给郭沫若及其家庭同样带来了痛苦与灾难。虽然比之常人,他的命运也许要好些——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政治保护,但是他也并未能躲过那场殃及全国的大风暴的袭击。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那场毁灭文化、残害文人学士的帷幔。郭沫若那时是被人视为能够自觉改造、严于律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也是一种创造,是记者以最新发生的事实为依据,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对新闻素材归纳、取舍和提炼的过程,其中当然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创新。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新闻语言,虽不至于此,但尽可能的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书初版时,都由作者亲自校对过。1945年郭沫若在校完《十批判书》清样以后,还写了如下的话:“《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他的诸多成就中,图书评论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书评事业。他评论图书的面十分广泛,书评文章,包括评书的序跋在内,约有210多篇、30万字,评书110多种,被评作者约110人。  相似文献   

8.
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丁玲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灿烂星斗,他们的杰出的作品建造了一座座辉煌的文学大厦。同时,他们都是著名的编辑,为他人的成功,默默地献着心智,耗着汗水。他们都是真正的(不是空挂头衔不看稿子的编委、主编之类)实干的(亲自组稿、改稿、编稿、校对、拟广告、跑印刷厂、搞发行等)编辑。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洙若属于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多学科、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那样巨大,以至于他的出色的编辑活动,常常被忽略和掩盖;或者只是作为研究其它课题的背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书话     
一、《南冠草》三易剧名郭沫若于1943年3月脱稿的五幕剧《南冠草》,是抗战期间所写的六部历史剧的最后一部。这部剧作写的是明末十七岁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夏完淳壮烈殉国的故事。剧本完成后,郭沫若在《〈南冠草〉后记》里说在给该剧命题时,本想采用《夏完淳》  相似文献   

10.
百家言     
规划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设馆的旧模式、老套套,推行分馆体制。这是该市多年来公共图书馆界上上下下一致呼吁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根据天津大城市特点,实行二级分馆制,即  相似文献   

11.
由于爱好对联,笔者在研读我国著名诗人、大学者郭沫若的诸多对联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郭沫若不但从小擅长作诗对联,而且多次在身处窘境时,利用对联摆脱尴尬.  相似文献   

12.
《典型文案》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入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文学史上的公案,力图走进新中国前30年的文学现场,探问真相。本文摘自该书,记录了郭沫若在上世纪20年代生活的窘困与性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据上海图书馆统计:仅建国前出版的郭沫若著译就有近两百种之多(《郭沬若著译书目·编例》)。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自己的书时,很注重书的命名。有的书名从初稿至定稿更易再三;有的书出版后,书名也曾改换多次。总观郭沫若著作的书名,或取书中某一篇目以为全书之名;或综括全书大意另铸新辞,大都是用简洁而又醒目的文字,传神地表达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史料观初探●程学玲郭沫若对于史料的看法散见于他的诸多著作中。本文的任务是将这些材料系统化,从史料的占有、鉴别和运用三个方面介绍郭沫若的史料观。一历史研究是通过对历史材料分析的形式实现的,因之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得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5.
沈跃 《湖南档案》2010,(7):32-32
1960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攻读文学,一次学校文学社团发给我一张票,请我们去看郭老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的彩排演出,并在第二天参加该剧演出的座谈会。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祖籍四川乐山,客家人,著名历史学家、诗人、作家.前几年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大会堂展出的108位客家人中,郭老排在显著位置上.他虽然中学毕业后离开家乡,东渡日本留学,但仍能操客家话.1960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攻读文学.一次学校文学社团发给我一张票,请我们去看郭老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的彩排演出,并在第二天参加该剧演出的座谈会.<蔡文姬>是历史剧,系郭老力作.1959年,他只用五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其搬士话剧舞台,由话剧演员刁光罩饰曹操,朱琳饰蔡文姬.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蒋介石的通缉,郭沫若流亡日本,于1928年2月27日。化名潜行抵达日本神户,并于当日转居东京。  相似文献   

18.
<正>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人,是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剧作家、书法家和学者,也是鲁迅之后中国文化界的领袖。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文化是行不通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坚持中国文化优点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也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翻译家。他对翻译的独特见解以及丰富的翻译观点,成就了他一生中无数的翻译作品。本文仔细分析了郭沫若先生的翻译思想,并总结出其翻译成就。  相似文献   

20.
1960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攻读文学,一次学校文学社团发给我一张票,请我们去看郭老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的彩排演出,并在第二天参加该剧演出的座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