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漫议双基与思维的关系王云霞双基与思维有着辩证的关系。双基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是进一步掌握双基的必要条件。正如我国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可见,学习与...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三种关系,即“人文”与“工具”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文章建构了“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具有发展潜能的中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5.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即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技术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完成这一统一。与科学和技术活动不同。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仅从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四大成果即: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平光宇常法明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以“讲好流传千年的故事”为任务情境,带领学生借助人物关系图和赛马对阵图,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这个经典故事。2.以“探询孙膑的思维密码”为任务情境,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议身份”“议赛马”“议规则”“议思维”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以“用思维解决生活问题”为任务情境,帮助班级提升运动会团体总分,实现思维的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8.
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鸣不平邸乘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则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传统的观点是:“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  相似文献   

9.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人类明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冲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抛弃“冷战思维”,以全球思维代替传统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求同存异”的关系,来迎接人类明的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从30年代中期开始,诗意进入明显的成熟之境,创作了以《距离的组织》为代表的主智型一类的诗。此处只简单从诗人对我国诗词传统的沿袭角度入手,进行简约的勾勒与阐发,特别是诗人生成的沉积意识和具有的黄昏情结,来作出一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代表这一转折的创作成果就是《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时,西方现代派诗人奥登于这一时期来华,创作了有关中国战场的十四行诗,因此,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深受奥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禅宗美学传统与卞之琳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之琳诗歌中蕴涵着浓厚的禅宗美学传统,这可从其诗歌诗思的妙悟隽趣、诗境的空灵澄澈以及诗质的超脱圆融三个方面感受到.  相似文献   

16.
散文家卞毓方最近在《十月》上发表的一系列以 2 0世纪的思想文化大家为题材的文化散文 ,旨在对“过去”进行历史反思与文化审视 ,溢于楮墨的是近年来难得躬逢的大智慧和大思考。在这组文化散文中 ,涌动出来的是直可勒诸时代之碑的一片精诚 ,一片忧思 ,一片深情。而结构上的浑然严整 ,语言的陌生化和高度诗化 ,自拓衢路 ,大气包举的美学风格 ,则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作者理性的穿透力和驾驭历史波澜的宏大气魄 ,使创作主体与他的表现对象之间获得了最高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迁淮边氏谱”(稿本)中摘录有关边寿民的资料,结合《泼墨图》、《苇间书屋图》的名人题咏以及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对边寿民的家世、生平等,提出崭新的认识。附论边寿民列入“扬州八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诗是经验”说这一反传统的诗歌本质观,在对中外诗歌创作方法借鉴和超越的基础上,构成了对传统诗美有力的抗击与解构;同时诗歌中大量戏剧性因素的渗透与转化,不仅提升了现代诗的思维层次与深度,更为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簇新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启迪,也使诗人步入了新诗现代化前沿。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