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良坤 《学周刊C版》2014,(10):138-13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追求"文"以载"道",文道相融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应该将人文关怀、道德品格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语言文字训练和运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过程中,伴随感悟、体验、朗读、习作等途径,体会文本、语言的情感力量和光辉思想,感受人文熏陶,得到无痕的心灵教化,提升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之一。"以课文为凭借",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交织在一起,整体提高,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里所说的就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感悟。我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文道统一则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语文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德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5.
蒯华 《考试周刊》2012,(5):67-68
"语文",把这两字分开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二字的解释就非常精辟:"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在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手段。可是,看看现在的课堂,除了繁琐的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课程目标设计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达到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  相似文献   

7.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0):87-88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以咀嚼的"硬骨头","啃不动",但又不得不去"嚼碎"了"品味"它。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现状,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兴趣,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准确有效地积累运用的前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全面地理解小学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内涵,提高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林芹 《现代语文》2014,(11):103-104
笔者所说的"三俗"并不是指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而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所谓"三俗",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易于学生接受,做到"通俗"易懂;教学方法遵循传统,发扬沉淀下来的教法精髓——教法"循俗";对学生的考评和教师自身的考评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语文教师对于评价要做到"傲俗"。这样的"三俗"恰好契合了教育"三高"提法,即"高尚""高洁""高雅"。  相似文献   

10.
张蓝超 《考试周刊》2012,(93):37-38
"教育德为先",中学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要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使学生在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情操的熏陶,健全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1.
殷安平 《考试周刊》2012,(25):32-33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使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师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应该善用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让教材成为生活的再现与延伸,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教材产生共鸣、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2.
"读",指口头语言;"写"是指书面语言。二者结合,即构成了"语文"。语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这是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强调两条腿走路,一面是接受,即使学生学会倾听和阅读;一面是表达,即使学生能说得明白、写得清楚。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凝练概括,使文本框架立体化"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  相似文献   

13.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仅就美育在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渗透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怎样落实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呢?一、坚持文道统一。所谓文道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文”是指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训练,即语文教育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道”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的…  相似文献   

15.
陈士同 《学语文》2012,(2):9-10
语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而语文教育则是一种"生计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但是,回归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审视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毅 《西藏教育》2011,(11):16-17
于漪认为:"学语言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更应关注人。要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生命存在的价值,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与爱"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文峰 《教师》2012,(13):36-36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途径是多样的,在诸多途径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尤为关键。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自学具备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就是工具。我们要求学生自学,必须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9.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道":指通过文本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爱心的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