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教材.教法》2016,(7):116-122
基于对学科为本课程的批判,约翰·怀特等提出了目标为本课程理念,构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让每个学生帮助他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和帮助每个学生能够理解背景知识等三个总体性目标和各自具体子目标的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课程目标的生成逻辑和方法,从课程目标生成机制、学生评价目标和教师教育改革等几个方面勾画了这种目标体系的实施路径,为重构课程目标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课程目标纳入国家的课程文件,是一项体现新理论观点的改革。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的订定主要有三个来源: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容特点。同时,课程目标的订定还要有三把筛子:哲学,心理学,以及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文件。我们要订定和落实课程目标,还需要对课程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学生个体目标达成度情况、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除了目前流行的客观课程评价指标,增加了主观评价指标;除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还探讨了学生个体目标达成度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关系,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增加了学生个体达成度的中位数和标准偏差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统计参数,对于其他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体育课程目标是各个时期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和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的反映。本文在对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课程理论,探讨了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并提出了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上海市教研室指导下,我校在构建高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校为本,对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结构多元性、课程教学差异性予以重点探索。(一)课程目标整体性:高中阶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高中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劳动素质和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为目标,做到制订课程目标明确、实施课程目标可行、落实课程目标有效。以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中,基础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基础学力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潘莹  谢红梅  梁策  王湘 《高教论坛》2023,(11):48-52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基于OBE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结合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构建了机械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首先将机械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化,并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进而设计考核方式。然后根据课程目标、考核方式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机械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结果表明,达成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出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课程目标的设置与达成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和指挥棒,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有重点地设计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和课下活动。课程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评价数据包括课程考核成绩、基于学生课堂/课下表现的平时数据、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这些数据必须是翔实的、可靠的、合理的,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不同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评价数据,丰富的教学活动必定产生多样的评价数据。要统筹考虑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难易程度、学生现阶段自身学习能力、高校自身定位等因素,对课程目标的期望达成度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厘清、界定了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才能寻求、探查到一个多数人都能达到的目标层次,制定出适切的课程目标。以有理数乘法运算为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具有层次性与有限性。由低到高,理解的三个水平为程序理解、直观理解、抽象理解。学生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原因在于知识的超验性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层次性。对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现,课程目标要求偏高,课程目标表述模糊。因而,课程目标需要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具有层次性、明确性、适切性。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弹性化,课程评价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课程的完善.研究表明: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特点及定位;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应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并对课程实践内容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10.
课程目标是课程总的纲领,对课程实施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从课程目标入手,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特点,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目标的要素、特征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以期从英语语言层面上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培养学生在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终极目的,为学生就业及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一贯考虑。在总目标下,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提出,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另外,课程目标明显体现了由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提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基本思路。最后,课程目标还注意了语文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不尽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存在着社会政治本位倾向,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课程编制游离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之外,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教育本体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对立了起来。课程体系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制约,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中有所规定,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就会有所体现。现行课程目标注重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规定,而忽略了对最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素质的规定。所以,现行课程体系目标的不…  相似文献   

13.
孙校青  王烨 《陕西教育》2003,(10):23-23
一、课程目标具有多维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指向知识的探究过程,指向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学生对知识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指向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指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综合为三个方面:能力、情感、知识。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不只是知识一个维度,还有情感、能力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化学教学的个案入手研究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化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进而简要分析影响化学课程目标在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一、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含义为了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有针对性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确定是职业教育实现其培养目都有一定的取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采用"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依据为学生成长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和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学习成果的预期,是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基础.基于OBE理念,剖析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学习成果评估的关系,论述了课程目标的特点及撰写方法.以过程流体机械课程为例,构建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为落实课堂教学改革与考核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明确把学生导向什么方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课程目标开发技术从三个层面进行讨论: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与结构、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以及开发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方法,以期对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汤泰俊 《考试周刊》2014,(50):57-58
"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感受、经历,体验、思考、探索,概括、辨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9.
在课标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要求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表达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把其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计算机能创设情景,化静为动,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崇高目标.要整体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很多.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发现等活动是提高其数学能力,锻炼其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