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宋齐时期是一个三吴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中心。而文学也进一步走向独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时期。这个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一批杰出诗人为代表的五言诗创作标志着诗歌走向成熟.从艺术上和诗学意义上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准备。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却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时期的文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便妨碍了他对自己所面对的文学“新变”作更客观、更深入的考察,从而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和文学史意义上都给《文心雕龙》带来了一定的缺失,特别在对文学的艺术特性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上.这种缺失较为明显。刘勰的巨大理论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勰的理论缺失以及造成缺失的原园也应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比兴"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就 "拟容取心"说深入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另一方面尝试对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引入文学视野的<比兴>篇之理论意义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4.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时序>是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演变关系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刘勰生活在南朝宋、齐、梁时期,其时代风气、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都恰好印证了他的观点.当时的文坛追求新奇、绮丽浮夸的风气盛行,虽然刘勰对这种文风极为不满,并力图创作<文心雕龙>来矫正这一流弊,但从作者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却难以摆脱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批评空前发展的阶段,其中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并称为两大名著.近二十多年来,<诗品>研究较过去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若干功力颇深、很有新见的著作、论文,引人瞩目.但比起<文心雕龙>的研究来,著作、论文数量都要少得多,深度也有逊色,没有形成热点.这种现象也有其客观原因.<文心雕龙>全面论述各种文体,除诗歌外,兼及赋、颂等各种文体,其理论的系统性也颇强,因而更能引起学人的注意.希望<诗品>研究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出现繁荣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帝王文学家魏武帝曹探和魏文帝曹丕的批评,涉及到他们作为政治家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对于魏武帝、魏文帝的文学成就,与沈约、钟嵘等批评家相较,刘勰有所偏爱,这同他儒家思想主导下取道帝王而实现自己"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理想,有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探讨了<文心雕龙>文学本体的整体生命观、宏观与微观统一论,并把刘勰有关文学本体构成的内涵表述同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作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乐府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刘勰从诗旨和诗艺的双重标准出发,确立了"雅义丽辞"的歌辞观,对汉乐府持否定态度.刘勰还从正统乐教观出发,崇雅斥郑,确立了"雅正平和"的乐曲观,对汉乐府进行了严苛的批评.刘勰诗、乐分论,"乐府观"较正统,"诗歌观"却较为新变.刘勰持论在诗、声两方面都显得过于严苛,但其"务塞淫滥"的宗旨对当时诗坛的绮艳之风有针对意义,开创之功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方面的巨著,其"体大虑周"的内容体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咏物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题材领域中的一部分,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反映,刘勰虽无专章给予评价,可在各章的叙述中对咏物诗给予一定的关注。刘勰从咏物诗产生的心理机制、对咏物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评价、咏物诗的审美意味方面进行评论,从而给我们透视出咏物诗的一些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1.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音乐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不客忽视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同样也论述了音乐的产生、发展和流变,本文旨在以<更心雕龙·乐府>为基础,梳理音乐的生成和变化,从而进一步分析刘勰的音乐观,最终一窥刘勰所代表的儒家音乐观和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鉴赏的规律,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说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就诗歌而言,这"波"就是诗歌的语言.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诗歌当中最富有"品评"价值的语言,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完成诗歌鉴赏.  相似文献   

14.
乔琦 《文教资料》2008,(30):4-5
本文对刘勰"杂而不越"说和亚里斯多德的"部分和全体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交叉比较,并对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的结构作了探寻.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清华时期,闻一多热衷新诗创作,参与清华文学社编辑活动,领导诗歌组同学展开诗歌讨论,出版诗歌刊物和书籍,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走向进行思考;新月时期,作为一个学习艺术,了解西方艺术,又渴望保存中国文化传统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实现了诗歌观念上中西合璧的设想,提出了新诗的"三美"理论,对中国新诗进行诗艺尝试,成为新月诗派的代言人;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以一个中年教师的身份引导学生寻找原始生命力,整理民歌,与学生一起制定诗歌纲领,编辑<现代诗钞>,自觉承担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具有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勰,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江苏镇江.作为文论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作为语文学者,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并不为世人所重视.事实上,刘勰的语文思想丰富、深刻而又系统,许多论述至今仍不失其指导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梳理和剖析,探讨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三个视角:认识论层面、审美维度和辩证统一论,阐释了<文心雕龙>言与意的三种关系: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乐府>是<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要篇章.刘勰在此篇中强调乐府诗的诗乐两位一体的特质,并以雅正为标准评价历代乐府.本文拟以这两个方面为讨论重点.探讨刘勰的乐府评价标准及目的,以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乐府观.  相似文献   

20.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