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班主任之友》2004年第10期的文章《错了就该罚》后,引发了我对“赏识”教育的点滴思考: 前些日子回家时,我特意给喜欢喝茶的父亲买了二斤好茶叶。父亲喝了一次后,却又小心地将茶叶封好,执意让我带回来。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那茶叶,父亲说他很喜欢;我又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父亲说怕把自己的口味惯坏了,再也喝不得原来的茶叶。听了父亲的这番“高论”,我一开始是不得其解,但随后便有些理解了。的确不错,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今天我给您写信,真的是因为太喜欢《湖南教育·语文教师》了。对于《湖南教育》,我有着七年多的深情。在去年的“我与湖南教育”征文活动中,我还将自己与《湖南教育相知、相识、相恋的情感历程写成一文,题为《“偷”来的情缘》。承蒙编辑老师的错爱,此文被刊在2005年第19期上,这更坚定了我订阅《湖南教育》的决心。今年《湖南教育》改版了,推出了语文教师专刊,我更是欣喜若狂,因为我们语文教师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刊物!改版后的《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着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它…  相似文献   

3.
文学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听父亲讲古典小说,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呀。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反思,我养成了沉默的习惯,不喜欢与别人高谈阔论,不喜欢跟别人讲自己的心事。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     
为人父母者总是十分关爱自己的孩子,但父爱与母爱不完全一样,《父亲的“自责”》中父亲的“自责”,是对自己教子行为的反省,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艺术;《父亲的信》则通过父亲的信讲述父子之间的真情故事。请随着这两篇美文,走进父亲的世界。——本期特邀主持:周俊根  相似文献   

5.
我于1979年5月开始任教,至今已有27年的教书生涯。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感觉到自己不是教书的料子,想打退堂鼓,是《湖南教育》给了我勇气。那天我到同事的办公室小坐,忽然看到了一本《湖南教育》,便顺手拿到自己房间细读,发现里面有教案设计,有教学实录,还有教学点评。刊物中的指点迷津,使我豁然开朗,增添了我当好人民教师的信心。记得我准备教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觉得无法给学生讲清楚公式的推导。我在无计可施时,想到了我的老师《湖南教育》,是她指导了我的教学。我认真翻阅,发现有类似的案例,我仿照案例写教案,由等底等高的圆柱量杯和圆锥量杯做装水实验,得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V圆柱=3V圆锥,由此推出V圆锥=13V圆柱。那节课,学生跟着我做实验,发现二者体积确实存在1∶3的比例。打那次后,学生不但喜欢我上的课,还喜欢我的为人。当班主任时,经常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有时一个课间可以收到七八个“小报告”,有的是递纸条,有的是“口头上诉”,我都把它当成一回事,谨小慎微地用心处理。为此,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这都是读了《湖南教育“》班主任园地”后所学到的。《湖南...  相似文献   

6.
人和一本杂志之间的相识和交往同样需要缘份。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和《湖南教育》结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喜欢看书,因为在教学和教育上有一些想法,于是我捧起了一本本的书,一份份的报刊,这其中,就有《湖南教育》。每每在《湖南教育》上看到精彩的文章和独特的见解,我都如获至宝。经验是可以分享的,我也知道该如何慎重地分享别人的经验。2004年,《湖南教育》搞了一个“我的教育遗憾”征文活动,我为之叫好。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和教育何尝不是如此?说出自己的遗憾,对于教学者本人来说,是在进行反思和反省,这是取得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读者评点     
我为漏订一季度的《湖南教育》惋惜翻开今年第4期的《湖南教育》,发现其内容.形式都比去年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小学的班主任、辅导员、各科教师和学校行政干部,都很喜欢它,它真不愧是“教育管理参谋”和“教书育人助手”。看到《湖南教育》如此长足的进步,我真为自已漏订了今年第一季度的刊物而十分惋惜。  相似文献   

8.
易先平 《湖南教育》2005,(20):46-46
每回翻《湖南教育》,我喜欢先看“编读”栏中那些有趣而感人的故事。其实,我与《湖南教育》交往比较早,只是,我没有始终如一地牵住她的手,错失了不少机会。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四十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中提到,他小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在进学堂之前就“已认得近一千字了”。这样良好的基础,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不再是常规性质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蒙书”。为此,胡适深隋地忆述道,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心中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她 ,就是《湖南教育》。我1986年毕业于道县师范 ,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任教。我一边充当老师 ,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山里娃 ;一边充当《湖南教育》的“旁听生”。尽管是“旁听生” ,但我仍有“课”必“听”。因为我潜心钻研《湖南教育》 ,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只要学区举办论文竞赛 ,我的荣誉证书是“腿踢不动的”。因此 ,我有了一叠厚厚的荣誉证书。凭借此 ,我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教学之余 ,我尝试“爬格子”。但初学写稿 ,挫折不少 ,写了两年 ,投寄出去的100多篇稿件均如石沉大海。有人断言 :“你底子太薄 ,…  相似文献   

11.
教师来信     
范善成 《湖南教育》2004,(14):45-45
编辑同志:《湖南教育》是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很有影响的刊物,特别是改版以后,显得更厚实,更有文化品位,更接近教育实际,更贴近教师生活。“扉页漫谈”,短小精悍,情理并茂;“本刊特稿”,为教师树碑立传,为教育出谋献策;“校园故事”“班主任手记”“情感长廊”“轻松一刻”,饶有情趣,寓理于事,寓庄于谐,轻松活泼;“管理”“教学”,篇幅短小,一文一得,经济实用。《湖南教育》真心实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尊重读者,信赖读者,与广大读者一同办刊,虚心听取读者建议,我们坚信,《湖南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笔者是《湖南教育》的忠实读者,曾经对…  相似文献   

12.
近期看到《读者文摘》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放大你的优点》。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么样?”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一句谚语。我对这句谚语的理解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正常的环境。在这个“村子”中,父亲或者说成年男性是不能缺少的。本期《焦点》谈的就是父教。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谈父亲角色的作用时,我们是在谈孩子成长中需要的一些其它的元素,这些元素往往是带有男性特征的。如果父亲们把自己的角色与母亲角色混淆,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父教仍然是缺乏的。《父亲这样教育我》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先生关于父亲对自己的教育的回忆。看到那样的描述,我忽然发现那就是我想说的父亲角色应该有的行为方式。他给孩子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  相似文献   

14.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梁爽 《教育文汇》2011,(11):50-5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上有一段话:“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你们的孩子也一样可以非常优秀!”我特别喜欢“天使”这两个字。儿时,我曾渴望自己成为天使,数学老师在我小学毕业时“希望你成为快乐天使”的赠言,至今还记在心上。  相似文献   

16.
“感恩”本是一个舶来词,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们汉文化中,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知恩图报”之意。所以,“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人说:“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然而,一组关于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调查数据却令人触目惊心。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60%;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选择父母的占34.4%;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这些中学生里又有46%的高中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的高中生不喜欢自己的家。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但为什么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父母的感情会如此冷漠呢?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十分贴近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美文,孩子们非常喜欢。作者巴德·舒尔伯格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细腻而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童年时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则是“糟糕透了”。几年后作者才感觉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成年后也越来越感受到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母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那也是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我布置学生写话题作文“感悟亲情”。我先把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相似文献   

19.
代颖 《老年教育》2007,(1):30-30
人们常把好书喻为无声的老师、进步的阶梯,我则把最爱的《老年教育·长家园》比作丰盛的大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老伴喜欢“朝花夕拾”和“银色论坛”;小外孙对“谐趣园”情有独钟;“关爱夕阳”、“康寿苑”是我的必读篇,而且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词语趣谈     
老子“老子”现在是指父亲。有些不讲“语言美”的小青年还喜欢常把它挂在嘴上,以为是个时髦的词。其实这个词的资格很老,《后汉书》里就出现了这个词。《三国志·甘宁传》记载:甘宁率百骑劫魏营以后去见孙权,“孙权喜曰:‘足以惊骇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