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琨  孙志宏  李露  关慧  韩煦 《教师博览》2005,(11):30-31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历史未被尘封,世界已然改变。与看着抗战题材影片长大的前辈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画和电子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今天,个性更为鲜明的“80年代生人”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这个奇怪邻国的呢?  相似文献   

2.
“追星”:一种榜样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山东教育》2004,(28):61-61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20世纪70年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科技巨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则主要是体育“明星”和演艺界“明星”,如贝克汉姆、谢霆锋等。这种变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功利化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道德认同的盲目。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新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定全国性和各地方的课程标准来引导全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就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现状深表担忧。当时,美国教育部曾组织一个“教育质量委员会”,对全国境内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作了长达18个月的调查研究。随后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在日常读、写、理解的最简单的测验中,其中2300万美国成年人是半文盲。全美17岁青年中大约有13%可以视为半文盲。在少数民族青年中,这一比例高达40%。另一项调查也表明,80年代美国社会大概有1400万成年人不能用任何一种语言有效从事阅读和写作。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报告中声称:今天,将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在国家测验中未达到基本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5.
雷锋,一个永远的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他曾引发全社会向他学习的热潮;90年代.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上映,让全国人民开始反思“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而到了2003年,在新浪网展开的一项调查中,雷锋仍被公众评选为“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居于第七位。  相似文献   

6.
有思想,生命才有意义 张海迪,这个闪耀了整个80年代的名字,曾一度被外国记者认为是顺应时代需要造出的精神偶像。面对这个问题,张海迪回答:“我自己塑造了自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偶像变迁”的角度,梳理当代青年与前代青年在人生榜样上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并经由剖析当代青年新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以揭示榜样与偶像错位的后果与缘由。  相似文献   

8.
成为Hip—Hop偶像 由七名成员组成的防弹少年团,从出道伊始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为“防弹少年们”有着足够匹配他们霸气团名的唱跳实力,青春洋溢的外表更是惹人喜爱。作为一支Hip-Hop组合,他们的出道曲《N0MOREDREAM》是一首充斥着90年代流行的gangsterrap风格的舞曲。歌曲通过节奏感和爆发力十足的rap歌词,以“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反问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捧星热的涌动,“偶像”一词突然大红大紫起来,而且用法也越来越新奇,令人看不懂。一些报刊杂志先是把港台之星捧为“青春偶像”,后是把青年所崇拜的人物如雷锋等也拉入“偶像”行列;有的杂志还专门开辟“我心中的偶像”之类的专栏,居然给周恩来等革命家、牛顿等科学家也戴上“偶像”桂冠。这实在叫人莫名惊诧,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长久以来。台湾中学地理教育大致延续20世纪20年代张其昀建立的传统,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才有较大幅度的变革。变革的方向有四:一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定位,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转向“生活教育的通识课程”;二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由教育部统一编撰改由民间自由编写,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发行;三是废除国民中学地理科课程,以“社会领域”代之,并取消教材纲要,改以“能力指针”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四是高级中学部分,减少区域地理的内容,增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的份量。这些变革,固然有其理想性与前瞻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国中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两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宋亮 《教育》2010,(7):19-21
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的教育培训在中国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依次是:80年代的百花齐放阶段;90年代的“野蛮生长”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国际化阶段。推动培训市场在中国发展的动力则依次是改革开放造就的市场需求、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抢滩登陆中国以及中国民间资本的跟风加盟。  相似文献   

14.
王建平 《继续教育》2005,19(4):58-60
美国曾进行过多次师范教育改革和实验,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20世纪50年代有以培养“学者”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以培养“教育临床专家”为目标的改革,提出“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强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有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文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化,教育课程学科化。  相似文献   

15.
聂薇 《英语自学》2009,(12):29-31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1953)出生于威尔士的斯旺西(Swansea,也译作天鹅海),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英国诗人,影响过20世纪的许多诗人和歌手。著名“自白派”女诗人塞尔维亚·普拉斯求学的年代即视狄兰·托马斯为偶像,而60年代的乐坛领袖鲍勃·迪伦(Bob Dylan)的这个艺名也来源于对这位诗人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解放区崛起了一股文学新潮。它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质:其文学主题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其感情特征是充满翻身自豪感、主人翁感,充满从黑暗见到光明的幸福感、喜悦感;其艺术追求是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形式上推崇民间艺术、通俗文艺、民族传统形式。这股思潮便是文学史上所称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它40年代在解放区萌发,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而声势崛起。但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17.
多般 《初中生》2007,(10):49-49
“叔叔,我有一分钱,请你帮我租一本《三国演义》!”这是一件让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孩子感到非常美好的事情。那个时代直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小孩,都对小人书有着很特殊的感情。连环画买价50~60年代时只要八九分钱一本,租一本只要一分钱;70~80年代买价大概为一到五六角钱,租也只有五分到一角。每次拿上一本连环画,会翻来覆去地看上半天。那滋味,要多美有多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年代”表述一般采用“世纪 年代”(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方式表示。近年来有人建议改用“年份 年代”(比如“1990年代”)的形式表示,其主要理由是,“世纪 年代”表述法不便于称说每世纪的前两个年代。这一观点是不妥的。关于每世纪前两个年代的名称问题,我国最早地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金有景先生认为应该称为“零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一观点是符合汉语的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天津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周学熙倡导“工学并举”;二是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在天津兴起;三是21世纪初,“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确立。  相似文献   

20.
一、时代激励我们.我们热爱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当不少人在埋怨“生不逢辰”时,我们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深感:生正逢时!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饱受创伤的一代青年需要我们,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耍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