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不下去的“症结”在哪里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党中央一再殷切期望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今天,那种靠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采写新闻的现象却时时浮现于社会。与京城、省会的大报相比,宜昌日报虽然在地域上离基层离群众近一些,但同样存在着记者采访作风飘浮问题,尤其是深入企业深入乡村深入农户采访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给新华社的题词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谈到深入,对省委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来说,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多谈的题目,因为驻站记者天天驻在地方,天天都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经常性地下到基层采访,有什么不深入的呢?其实,未必下到基层就“深入”了,这里有一个动腿、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尤其是驻站记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的特殊性,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深入”进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一、亲与疏:生活方式的共融性 处于一种特…  相似文献   

3.
谈电视记者的深入王贵平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这个要求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深人实际、深人群众,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新闻,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但从现实情况看,有相...  相似文献   

4.
响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出众口赞誉的人品、作品,争当跨世纪的名记者,这是11月23日在无锡市结束的江苏省青年记者经验交流会上,代表们向全省青年记者提出的倡议。省委宣传部、省和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到会讲话。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青年记者交流了《二十年前,采访已经开始》、《学着捕捉公众的观点》、《大手笔需要大胸襟》、《抗洪救灾报道之回顾》等论文24  相似文献   

5.
今天,传媒业已全面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为适应传播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新闻工作者面临着知识再学习和技能再掌握的挑战。能否通过相对客观的数值来衡量新闻工作者的数字化程度,是我们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2004年8月,台湾《e天下》杂志首次在岛内进行了一次“全民e检”大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新华社建社六十周年前夕视察新华社时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也是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两点希望。笔者在本刊前几期连续登出的《“养兵千日”建“三库”》一文,谈过有关学习的问题,现在来说说深入的问题。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别通》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告示人们,要擒到“蛟龙”,就要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通讯员)采访要抓住“活鱼”、“大鱼”和“蛟龙”’也必须深入下去,才能写出质量高又打得响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深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传统和作风,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与准则,更是新闻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关键所在。新闻界有一句老话:“脚板底厂出新闻”,“新闻不是”引h来的,而是跑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深人下去,才能捕捉到鲜活乱蹦的大鱼。那些边远的地方,艰苦险恶的环境,那些无人问津的部门、很少报道的行业,往往蕴藏着新闻的“富矿‘”。新时期的党的新闻工一作者应该打破过去那种习惯了的采访方式和地域局限,把眼光和思路放开一些,深人生活,深人实际,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闻…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中国新闻工作者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闻事业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觉得此时此刻有必要重温十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对新闻界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在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中,进一步倡导学习之风,扩充知识,研读理论,提高素养,以新的姿态、新的水平,担当起新世纪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任。 学习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新闻宣传工作的繁重使命和新闻工作是一门很深学问的…  相似文献   

9.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10.
“钉子”精神,是雷锋同志提出的人生哲理,其主要含义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一句话: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这种“钉子”精神,因为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所决定的。记者捕捉新闻要求钻进去,挖掘新闻题材要求深下去。在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广宽天地的今天,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如何体现记者的“钉子”精神呢?如何用这种精神投入深层次采访呢? “钉子”精神来自记者高度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11.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行风和职业道德问题,《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就是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和端正新闻战线行风的重要文件,它是促使新闻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队伍的培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者非常关心,非常爱护,并严格要求。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强调:“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并号召新闻从业人员向群众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探入、再深入”的呼声日益增高。但仍有一些同志还在那里靠跑机关、打电话、看材料对付稿子,打发日子,即或下去,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下”到县一级的招待所便不再往下“下”了,造成这种不愿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对“深入”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的讲话中,号召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之矢;只有“深入、深入、再深入”,才可能了解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底里,做到用革命理论之“矢”,射改革和建设之“的”,写出反映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好报道来。一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中创造了“抓活鱼”的经验。我认为,抓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问题,才是真正抓活蹦乱跳着的“活鱼”,才是抓促进事物  相似文献   

14.
新闻出精品,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奋斗方向和神圣职责。江泽民同志指出:“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不仅仅是外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提出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新闻出精品指出了方向。要出精品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深入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新闻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深入基层指明了方向。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到群众中采访,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需要,也是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者所触及的人和事,常常有许多是带有专业性的,如果新闻工作者不具备对这些专业的了解,往往很难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和事物的深层,不客易发掘内函与底蕴。如果新闻工作者不具备优良的素养,在剖析关键问题时用法选择不当,轻则能混淆人们的视听,重则会造成一定负面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文艺界的某些混乱和个别新闻报道不准确是有关系的。乱用“家”“风格”“代”等较为严格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视察新华社工作时对新闻工作提出了两点希望: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是党中央送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是新闻工作的座右铭。“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两句话凝炼地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指明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前进方向。它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要诀,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加强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  相似文献   

18.
又一个记者节来到了。在全国广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再次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60年代大学毕业之际,按照党的“三个面向”的号召,我选择的第一志愿就是新疆。由中原来到艰苦边远的阿勒泰扎下了根,成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进入80年代,我的一些同学或同事有的调往内地,有的进了大城市,而我仍在阿勒泰草原上奔波着,笔耕着,坚定地沿着党为知识分子指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回顾自己20年的新  相似文献   

20.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招待的标准高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 应.当承认,省、地、县新闻单位中,确有少数“三包”式记者,即“非富裕地区不去,非小车不坐,非宾馆不住”的包吃、包住、包接送的记者。慵懒,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这对新闻工作者是非常有害的。由于采访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写出来的稿件则干巴巴,没深度,没活力,少激情就不足为怪了。 深入,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一篇好新闻,好象险山上的奇花异草,没有革命的激情,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