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2.
我们来看“萍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这一段话王逸注云:“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按疑号、名也、称也。谓萍翳号称起雨、彼竟何能以兴之耶?清山阳丁晏(公元1794年至1875年)《楚辞天问笺》云:“《三辅皇画》:飞廉、鹿身、  相似文献   

3.
一、释“控于地”朱德同志诗《喜读主席词二首》(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二有句云: 可笑蓬间雀,称霸欲吞天。倏尔控于地,仙阁化为烟。“蓬间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选集》加注云: 毛主席词中的“蓬间雀”,是用来比喻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相似文献   

4.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5.
《诗经·邶风·北风》中有一句诗为“莫赤匪孤,莫黑匪乌”,毛《传》云:“孤赤乌黑莫能别也”,郑《笺》云:”赤则狐也,黑则乌也,犹今君臣相承为恶如一。”朱熹注为:“孤,兽名,似  相似文献   

6.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7.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8.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9.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0.
“思”辨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关于“思”,课本注:“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此注曲意附会,难圆其说,其实“思”本身就有“哀愁”、“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声声思”就是“声声悲”、“声声哀”。考之上古典籍,《尔雅·释诂》云:“悠、伤、忧、思也。”《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  相似文献   

11.
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一句,历代诗评家对此多有赞誉。吴可云:“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学诗诗》);元好问云:“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三十首》)。《南史·谢方明传》则有记述此句之来由:“(谢方明之)子惠连,  相似文献   

12.
说“绿云”     
杜牧的《阿房宫赋》有云:“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两旬,文辞并不艰深,含义也可领会。以“云”比发,《诗经·鄘风》就有“鬒(zhěn)发如云”的话,唐诗中也有不少“云鬓”、“云鬟”的说法,这是容易理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4.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16.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7.
蔡琰(文姬)被掳年代,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初平三年。其根据有二: 一是《悲愤诗》有句云:“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因卓众杀掠乃初平年间事,此为“初平说”之本。二是《后汉书·董卓传》载:“卓以牛辅子婿,素所亲信,使兵屯陕。辅分遣其校尉李  相似文献   

18.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19.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