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阐述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时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们而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经常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进而进行推理,作出决策,于是在教学中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在思维能力训练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社会上对于人创新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  相似文献   

5.
赵彬 《天津教育》2001,(10):40-42
素质教育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将素质融入到学科教育中,进行科学实验和具体研究,才能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除依赖于扎实、丰富的知识和多种思维能力的支持外,更得益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创新思维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强化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强化学生思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应当把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全体作用,激发创新思维;注重引申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寻求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李金玲 《考试周刊》2011,(23):87-88
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挖掘"问题链",开展思维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创就是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学校教学的重任,这里主要谈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和社会重任,所以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导课堂教学。人的创新离不开知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调动思维积极性的集中表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在课堂上采取较有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曹学刚 《成才之路》2009,(32):34-35
一项活动,如果不把人的思想引向一个新境界.无论它是多么令人惬意,也没有教育价值。体育教学主要环节是操作与实践,在操作与实践中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开动创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灵活、有机的智力品质,它是竞争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皮亚杰在论述认知发展过程时,特别强调智慧建之于身体发展与身体运动.而智慧的核心是思维。因此,体育运动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十分明显地包含着智力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不良的情境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认识到逆向思维是正向思维的补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定义、定理、概念的逆向思考和运用;其次要认识到逆向思维是发散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大思维的发散量,扩大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塑造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自己近十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和集中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锻造学生的直觉和跳跃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等,还要让学生能够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创造。目前,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树立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自觉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在物理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教师应该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霄 《天津教育》2022,(17):105-107
<正>21世纪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呼唤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成为学科重点培养目标,历史、社会、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与社会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当前,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数学基础差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社会上对于人创新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是小学生最早学习的课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