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2.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为我们贡献出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书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  相似文献   

3.
壹大恨,往往形诸笑骂歌哭。"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洲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2.组诗创作背景: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国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州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由于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种种民族歧视,怀着一颗救国、报国的赤子之心,于一九二五年六月毅然提前回国.一踏上国土,见到的是"五卅"惨案的景象,他满腔的激情一下子迸发了<醒呀!>、<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洗衣歌>等一系列爱国诗篇.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7.
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怀念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简要描述了他的生命历程,认为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特别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与特务分子面对面斗争的大义凛然,更显示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8.
一大恨,往往形诸笑骂歌哭。"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相似文献   

9.
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浠水县闻一多中学彩旗飘扬,师生喜笑颜开,一派喜庆的景象。学校隆重地举行了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期的全身铜像揭幕仪式。铜像后面是黑金沙大理石砌成的弧形屏风,屏风上嵌有"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三行大字,屏风背面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民主斗士和爱国诗人。他不但以其精湛的艺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更用其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庄严伟大的人格之歌。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追求真理。毫无疑问,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他一生所言所行的内在动力;他的...  相似文献   

11.
《七子之歌——台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组诗《七子之歌》其中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教授(1899—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他为真理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他精深的学术成就。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颂"。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闻一多的古经学研究,学界多有肯定性的总结,~([1])鉴于此,对他在经学研究上的成就不再赘述。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注有云:"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可指出不少缺点"。闻一多去世六十年有余,在这六十余年里,经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所以今天看他的经学研究,也能"指出不少缺点"。一闻一多长于考证,精于训诂,有考索赅博、洞见深入之风格,但或因思虑不周,考证偶也有牵强不妥处。如  相似文献   

14.
在旧中国,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当时的留学生在国外受到帝国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的歧视和排挤。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丝毫没有丧失民族节气,而是发愤图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曲爱国之歌。 闻一多闭门读书不上街 1922年7月,闻一多来到美国,迎接他的不是什么热情的微笑,而是一些白人傲慢无礼的神气,这深深伤害了这位中国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尽管中国学生比那些白人成绩优秀,但还不免处处受歧视,连上饭馆、理发厅也要遭到冷遇。为了少受这些窝囊  相似文献   

15.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在学术研究中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他的研究是基于对国学的情感态度而展开的,其情感态度包含了他对国学的价值评判.而闻一多对国学的情感态度经过了从赞美到怀疑、从客观研究到彻底批判的演变过程,这正对应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之于国学价值取向的四种态度,即"信古"、"疑古"、"释古"、"批古".闻一多的国学态度在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对当下的文化选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