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妻子的期盼     
妻子十分关心我的身心健康,但更关心的是我的报道工作,她期盼着我多写稿,写好搞,多见报。我是河南省新密市人武部报道员。妻子从事商业工作。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整天忙忙碌碌,但总惦记着我的通讯报道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询问我,又见稿了没有,总共见了多少篇,比去年同期是多还是少。当得知中央级报刊又刊用我一篇稿件时,她就会在下顿的餐桌上多妙几个菜以示慰劳。有时,我在家加班写稿,她就早早地安顿孩子们睡觉,以便我在安静的房间里专心地爬格子,有时写到深夜,她就悄悄地起床,打上~碗荷包蛋端到我的面前……妻子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奉华做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十年才当记者。这一行,早先俗称跑外勤。她勤于跑,勤于写。跑的当中接触的面宽,她写作的领域也宽起来。她进入这一行,可谓如鱼得水,我很为她欢喜。这本《涓流集》,收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些几百千把字的新闻报道,还有散文和诗歌。她要我写一篇序。正好我有几句话想说,借这个机会说说吧。朋友们中有人认为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还有说得更玄的,似乎我看不起这种文字。这是大大地误会  相似文献   

3.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4.
采访她已有一个多月。我迟迟不敢下笔,担心把她写得走了样子。我扪心自问:相识的时间不长,我了解她么? 文如其人。我潜下心去读她的作品。我试图从作品中认识她。于是,我把简妮在解放军报当记者两年多写的120多篇消息、通讯、专访全部读了一遍。当然不是初次读她的作品。记得1985年6月第一次看到署名简妮的报道,便被那形象别致的写法、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吸引。那是一篇报道参加“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的部队代表和长城饭店青年服务员座谈的消息,导语写道:“一只空荡荡的右袖筒,  相似文献   

5.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6.
去年8月份,我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在领略了多次投出的稿件都泥牛入海的滋味后,终于在《通信战士》杂志上刊登出一篇“豆腐块”.当我拿给姐姐看时,她竟比我还兴奋.她一边看一边念,还决定给我买个剪报本,当时,我并不在意.认为一篇小稿件,又不是文物,有多重要,值得吗?  相似文献   

7.
《娃娃歌谣》,分《动物篇》、《植物篇》、《物品篇》、《自然篇》,共四册。当我把这四本印制精美的书带到家里的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就立即念起来,念得喜上眉梢,有时还手舞足蹈,并连连喊我:“爷爷,爷爷!我该给您听!”显然,她是喜爱这《娃娃歌谣》的。 晚上,  相似文献   

8.
情结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她帮助发表的。那是 10年前的事了。记得是办公室让我临时协助档案室搞文件归档工作 ,此时 ,正值《中国档案主题词表》出版 ,正推行用计算机检索档案的方法 ,本人尝试用主题词来进行文件分类 ,并用主题词作为计算机检索的入口词。事后就此写了论文《谈用主题词进行文书立卷的尝试》 ,不想 ,她让我的论文发表在 1992年第5期上 ,顿时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以后每看到她 ,我都会肃然起敬。当我也“为他人做嫁衣裳”时 ,面对青年教师的来稿 ,我又会想起她是怎样对待我的第一篇文章 ,我像她一样为别人的稿子精耕细作 ;当我写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档案不了情     
当她第一次闯人我的心扉,我便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她--档案,这个平凡、伟大而神圣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樊云芳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大学毕业后,樊云芳来到山西雁北工作。业余时间写写稿子,成了她的最大乐趣。为了采访,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身怀六甲的樊云芳坐着装满化肥的高高的马车下乡;艰苦危险的矿井里,樊云芳沿着镶嵌在井壁上的钢筋,下到100多米深的井下……渐渐地,报纸上可以见到她写的“豆腐块儿”了。她的新闻生涯…  相似文献   

11.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12.
张梅红 《兰台世界》2006,(19):48-49
一天,一位老师来到档案室,查阅她在八年前写的一篇教学论文,我查阅了教学档案目录后,很快就找到了她所需要的论文,她惊奇地说:“档案室那么多的档案,你那么快就找到了?”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提供利用档案。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这两种作用通过档案提供利用来实现,所以有人说“:档案,当你用到它的时候,是无价之宝;当你用不上它的时候,它是藏在档案柜里的一堆废纸,甚至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工作的质量也将通过利用工作来检验,要做到快速…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4.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5.
“准确地说,(周琳使)我获得了一种恩宠或者祝福。每天晚上,当我看着她入睡,亲吻她的额头时,我都觉得我享受着恩宠和祝福。”  相似文献   

16.
上个月到南京开会,中间抽空去看古平姊,照例天南海北地神聊一通。其间她告诉我,她从历年所作的人物专访中选出四十来篇,交新华出版社出版,问我能不能为之写点后记;她自己手头  相似文献   

17.
陈海强 《军事记者》2012,(10):49-50
当陈小波女士将六年来完成的系列访谈文章结集出版时,她被自己的劳动成果吓了一跳。用她的话来说:“我用很笨的办法做了一件事……如果再来一次.我绝对做不动了。”《他们为什么要摄影》共收录44篇访谈文字,内容涉及摄影者的人生命运、摄影历程和时代背景等。陈小波是国内资深摄影编辑,她对中国纪实摄影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当她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发现她白皙的皮肤黑了,纯美的嗓音嘶哑了,人变消瘦了,她就是盱胎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卞平。当她知道我的来意后,深思良久,情绪激动地说:“我能坚持下来,其中也多亏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她的爱人李国进,是盱眙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盱眙调频电视台台长。顺着这个思路,我的采访开始了。 6月初,卞平奉命抽调到县防汛指挥部任前线记者工作。李国进按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20.
当暮色渐蓝,我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了充满温馨和谐的家。随便翻一翻自己编辑的几本书,那封面设计新颖独特的诗集——《第三根琴弦》便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随着三弦琴奏出的美妙旋律,又一次认真地读起了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的集子。实际上,我很早以前就读过她的诗集,那是她的第一本诗集——《当暮色渐蓝》,我很喜欢她的诗,她的很多诗是令人回味的。随着《当暮色渐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