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济危机作为市场经济固有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主要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危机两种特殊形式存在。通过分析这两种经济危机形式之间的异同点,得出经济危机在两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历史命运,对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会不会发生经济挫折(或曰危机)?如果会发生经济“危机”,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成败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本文拟将概括地谈些看法。希望以此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问题给予透彻地研究。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的旧观念应当破除 过去我们一直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和理论宣传中,总是把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极端腐朽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必定要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一 1936年法国人民阵线的历史前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迄今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经济危机中最严重、破坏性最大的一次。随着这次危机而来的是一种新的反动浪潮——法西斯主义化的浪潮。因为这次危机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基础上发生的,这正是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特别严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和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矛盾以及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因危机。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政府应树立危机意识,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是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繁荣交替中前进的,由危机向繁荣的转化表明资本主义尚有能力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深化和扩张不仅成为资本主义转移经济危机的手段,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准备了条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载体和指示器,世界市场的扩张与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基本同步,其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极端不合理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在积极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成果,并化解其危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吉喆 《华章》2012,(10)
本文考察了次贷危机这一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经过和结果,并层层分析出它的根源.本文认为,尽管次贷危机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但它爆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资本主义不可能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开辟了克服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起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全球金融危机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更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类型、不同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重新磨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并且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发生后,财政政策应实际需要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从美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危机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教育是否出现了危机?对于这个问题,既不可危言耸听,也不可讳疾忌医。危机并不可怕。近二百年来,资本主义不断出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教育危机,但资本主义制度依然稳固存在。危机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社会主义社会也可能出现危机。列宁就曾说在1921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遭到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化.“第三条道路”对于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只能廷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在阐述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据此提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红河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下变得扑朔迷离。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逐渐回暖。从世界并购史可以看出,大型的并购都先于经济复苏兴起,在这一特殊时期,国内并购浪潮再次袭来。认识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有抬头的趋势。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主义的兴起、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WTO制度约束的缺陷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等方面;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制定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基于经济学原理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观察,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包括:财政刺激措施的次序安排,控制货币政策风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释放经济活力,加快社会改造和推进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不是十分明朗。尽管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当前的大趋势仍然对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此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些分析研究,探索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发展经历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美元地位危机阶段,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冲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社会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具有相对过剩、消费异化两个层次。全球通过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由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笔者从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入手,指出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金融全球化则助长了这种危机短期内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别从国内微观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深入展开论述: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详细阐述了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当今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学界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超前消费,与美元有着紧密的联系.鉴于此,经济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出路何在,如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问题.而金本位具有消除通货膨胀,维持价格稳定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源起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作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回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对我国劳工权益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1.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国实体经济,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2.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而掠夺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劳动法规的实施从而损害劳工权益。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劳工权益保护问题不同于以往,使其具有了国际性、金融性和强依赖性的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应对和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冲击和损害,要求政府必须将劳工权益保护视为政策调整之核心,要求政府不能出台违反劳动法律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必须拥有驾驭金融资本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