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相对于以往的中国新诗,穆旦诗歌在联想的边际上走得更远,穆旦诗的异质性,主要就体现在语言和意象上。穆旦诗按意象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面历史现实,以意象的原生状态实行着线性的连缓,直接歌唱时代:一类是以意象的变体为喻体,跳跃式呈现,形成一种内敛而自问的抒情向度,解剖自我。本文讨论的是穆旦诗歌的意象变体手段。文章以诗中频繁出现的“火”为对象,通过分析“火”在诗中的具体变化来说明穆旦诗歌的诗艺构想。  相似文献   

2.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虽然是一位现代诗人,努力保持着与传统的距离,但不自觉间,又与传统发生着种种联系。他不仅接纳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观念相符合的部分,同时也能站在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作出深刻批判;不仅对精英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而且对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浸染。他的诗歌形式传统痕迹较少,但却不能割断传统的脐带,在语言运用和意象营造上,仍然可以见出传统文学的印记。穆旦是中国人,他的诗不是舶来品,而是地道的现代汉诗,是对悠久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但单一的意象往往构不成境界,必须是词语意象的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所以优秀的诗歌不仅表现在意象选择和营造的独到上,还应该体现在意象组合的独具匠心上,意象组合的合理和创新,才是诗歌走向臻美的必经之路。在意象组合上,穆旦是令人称道的,他不仅自如地运用了多种意象表现手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穆旦的诗歌中,与尘土、灰尘相联系的意象是很多的。这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渊源的意象在穆旦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凝聚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尘土"等相关意象的分析,展示穆旦诗歌中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结合的诗艺构想。  相似文献   

6.
选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探讨毛泽东诗词中意象英译的有效途径.从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指出英译毛泽东诗词意象首先应尽可能再现其艺术美,同时需努力保留其政治内涵,尽力再现原作将政治融入意象的巧妙手法.并结合读者的定向和创新期待,分类探讨不同意象的处理方法,旨在给毛诗意象的英译提供新的启示.对关注读者地位和建立客观全面的翻译批评观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穆旦作为九叶诗群中“流派风格最浓烈”的诗人,他的诗有着最深沉的哲理内涵,他以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性意识,冷静地审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尤其突出地是他在爱情诗中所表现出的“热情中多思辩,抽象中有肉感”的那种感性与智性相交融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诗的"探险者",穆旦以其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和"诗的殉道者"的搏求与创造,日益引起海内外文学研究界的关注与极高评价.他的代表作<赞美>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修订版),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本文追溯了穆旦的生平,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史料,对其一生的诗艺创作和不同阶段的诗艺风格给予精辟的分析,并对穆旦诗歌的深入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导航.  相似文献   

10.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心性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人的实质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性、本心如何,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50名在校生的随机抽查,对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价值认同、当代危机及文化延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重视挖掘传统心性论的价值,超越性构建心性思想,确立人的终极价值系统、助力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认知体验观解释了翻译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和内涵,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而认知语境和认知体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观”与语境趋同度的一致性,来讨论在认知语境趋同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4.
时下国学正被全社会关注,大学图书馆也正参与其中。在普遍提倡国学教育的今天,图书馆做好国学导读尤为重要。试从国学的含义出发,在剖析大学图书馆国学导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国学导读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国学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高等院校在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尊崇民族文化、渗透人文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应是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从《大学语文》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认为该课程改革应从课程定位出发,将语文教育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意象中,草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意象。草意象自形成以来逐渐发展定型为离别相思的审美符号,为历代文人所使用。由于草意象意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审美情感的积淀,草意象的审美效果不断增强。了解草意象的审美符号功能及其表达方式,可为解读古代诗歌作品提供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俗语义是指词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今国民道德水准与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与社会经济调整发展不相适应的现实,为提高国民素养,我国出现了国学教育的热潮.在这股国学教育热潮中,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授予相应的国学内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当然,新时期的国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汉字形声字声符相同、汉字音节中的声母相同和汉字中的同音字,其字义有许多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语言这一社会现象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本文就语言与人类文化及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汉语西化现象及存在问题以常见的词语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并分析了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