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彦余 《广西教育》2005,(1C):32-3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讲的是关于三个国家的故事,是历史纪录的艺术改写。中国老话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或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往往越是否定,越容易吸引人的好奇心:到底为什么不要读呢?  相似文献   

2.
儿子两岁半了,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其实,我哪会讲那么多故事,不过是和儿子一起看《婴儿画报》之类的书,把画报上的故事读给他听罢了。尽管如此,儿子也乐此不疲,常嚷嚷着:“爸爸,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3.
中午约好和本科时的一个老师吃饭,她看到我写了朋友儿子的趣事,很自然地也说起她自己的儿子。她儿子叫严子宽,那是一个极聪明的胖小孩,对文字出奇的敏感,才八岁就认识三千多字,整天不是看《三国》就是看《水浒》。一日看完《水浒》,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已经会背里面的一首诗,妈妈很高兴,谁知他竟扬声诵道:冰肌玉肤,粉面酥胸……唬得妈妈连忙哄他:这种不是诗,说出去别人会笑的。又一日,写作文:“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归晋,晋帝乃司马炎也。我近日读《三国》,早已习惯了这样说话也。”老师批语:你懂得真多。他的小朋友极崇拜他,都说什么事问严子…  相似文献   

4.
【导入课文】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本文节选自《水浒》71回本(也就是金圣叹腰斩水浒,梁山108将排定座位即结束的版本)第16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展示课件一(71回本封面)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可能已经…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们重新读了《水浒》,也看了文化大革命前评价《水浒》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肯定《水浒》中宋江形象的,说他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但也有的说他是“葬送农民起义的叛徒”。我们是赞成否定意见的,而且要彻底否定,把那些美化《水浒》中宋江的外衣层层剥掉,看一看这个孔孟的忠实信徒、投降派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歌颂投降派的反动实质,从根本上批判了《水浒》评论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为我们正确地评论和讨论《水浒》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文化大革命前关于《水浒》的评论,几乎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其中一个主要看法:《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塑造了农民起义的英雄群象”。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评论,虽然批判了宋江,指出他是叛徒,但仍没有把《水浒》当作反面教材,认为这部作品既塑造了一个叛徒、投降派的典型,也塑造了一批挺立梁山峰巅的英雄。究竟《水浒》是一部反面教材,还是半部反面教材?究竟应当怎样看《水浒》所塑造的各种农  相似文献   

7.
《儿子们》是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赛在三十年代创作这部小说的同时,翻译出版了《水浒》一书。《儿子们》的主人公王虎身上带有浓重的梁山好汉色彩;小说中带有明显的《水浒》味道。本文揭示、分析了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以及创造故事情节时留下的《水浒》对《儿子们》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爆笑超市     
“闻鸡听琴”儿子要听故事,爸爸准备给他讲“文姬听琴”。说的是蔡文姬小时候的事,可儿子一听题目立马表示不满“:老爸,上回你讲的是‘闻鸡起舞’,这回又讲‘闻鸡听琴’,能不能讲点儿新鲜的?”再试试脚气儿子看到有卖彩票的,非要试试运气,于是买了一张。刮开一看没中,儿子还要再买一张,理由是刚才那张是左手抽的,想再试试右手的手气。第二张刮开同样没中。爸爸问“:两只手手气都不行,死心了吧?”儿子笑嘻嘻地说“:要不,我再试试脚气?”哪吒的弟弟儿子最近看动画片《哪吒传奇》很入迷。有一天,看书时看到“叱咤”两个字不认识,便问爸爸怎么念…  相似文献   

9.
让孩子适当地阅读一些符合其年龄的有益读物,是有好处的。开始时,我的儿子不喜欢课外阅读。一日,儿子对我说:“妈妈,我考考你,你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分别是指谁?林教头为什么雪夜上梁山?”不等我回答,儿子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个不停。原来前一阵子流行收集三国卡、水浒卡,儿子不仅将卡背后的姓名、字号、攻击力等都倒背如流,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还把家里书柜上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找出来看,不爱阅读课外读物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小书迷,阅读变为了“悦读”。  相似文献   

10.
记得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直到暑期,主动读了三本拼音版的名著——《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如今儿子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一直坚持每天半小时阅读。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儿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决定举行首届“家庭朗读比赛”。经过多次开会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导引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因为《水浒》教人造反,倡导“该出手时就出手”,年轻人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若受其影响,碰到镇关西就打,遇着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其实,阅读《水浒》,撇除这些暴力血腥的成分,对我们理解生活,明白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大有裨益.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看《水浒》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认识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在旧社会曾经广泛流传,至今还能够听到它。前半句话,这里暂且不去管它,后半句话,在开展对于《水浒》的评论中,很有必要弄清楚。《水浒》既然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书,为什么反动统治阶级却装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规劝”青少年不要去读它呢?原来,《水浒》这部书既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作者为了掩盖它宣扬投降主义的本质,就不得不在书里插入几个农民起义英雄的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是否“独恶宋江”,这是《水浒》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证了金圣叹“独恶宋江”是真,是“骂杀”而不是“捧杀”;指出金圣叹是明代后期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率性任情、以情格理的反道学的思想倾向是其“骂杀”宋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金批《水浒》时而出现对宋江的“赞语”,也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使用“障眼法”,使其作品在朝廷明令禁毁《水浒》的特定政治环境下得以付梓问世。  相似文献   

14.
张丽英 《班主任》2007,(9):39-40
每天睡觉前,儿子总缠着我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天天都要讲,百听不厌。可是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我自己成了“大灰狼”……  相似文献   

15.
忙了一天的我,黄昏时带儿子回到家,人已是精疲力尽。我让儿子打开电视看《天线宝宝》。然后自己进浴室,打开水闸,沐浴在温暖的水柱里,浑身的疲劳渐渐散去。一不留神,手中的香皂“啪”地掉到地上,我俯下身去准备捡拾时,猛然发现儿子不知什么时候蹲在了卫生间的门口,正从下面的百叶窗偷偷往里望。见我走到门边,儿子迅速挪开身子。我被吓了—跳,但很快就镇定下来,装作什么都没发现,站到儿子看不见的角落继续洗澡。晚上,我认真翻看了家中那本厚厚的《育儿手册》,书中讲,5岁孩子正处于“性自认”阶段,对异性的身体充满着好奇,…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五年八月,毛主席对《水浒》有过评论。万恶的“四人帮”是一伙惯于“打着别人的旗号,偷运自己的货色”的职业反革命。他们借评论《水浒》为名,丧心病狂地将罪恶矛头指向周总理和邓付主席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同时又在《水浒》评论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片面截取和任意歪曲毛主席说的《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句话,作为他们全盘否定《水浒》的重要理论依据;他们又胡说《水浒》是程朱理学的形象“图解”和“传声筒”,一笔抹煞了这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现实主义巨著的伟  相似文献   

17.
金翠莲、宋玉莲唱“小曲儿”。阎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张惜惜本是唱“慢曲儿”的路歧人。白秀英演唱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杭州艺人说唱的“小说”《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等和说讲的“讲史”《大宋宣和遗事》,后来都成了《水浒》的蓝本。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赞扬“智取生辰纲”这一回为“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凡读过《水浒》的人都会对“智取生辰纲”的生动故事久久难忘,因为它确实是《水浒》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文》2003年第3期初中版发表了宁源声先生的文章《“词汇”一词误用举隅》。文中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批评过将“词”与“词汇”混淆的现象,但直到今天,这种误用在各种出版物中仍经常出现。宁先生列举了包括《人民日报》、《文学遗产》等著名报刊中出现的错误用例。这样可以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重视,是很有意义的,美中不足的是,宁先生的文章没有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水浒》是一部生长在儒学植被上的名著,表面上的强盗故事和实际上的传统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其大获成功。不得已而落草为寇和不得已而接受招安。是《水浒》中两个基调一致的悲剧。“不得已”的成份越大,好汉们作出的牺牲也越大,也就越发显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这种强有力的精神底蕴实际上已经修正了水浒人物在社会学上的价值定位,使他们由强盗而变成了英雄。《水浒》表现了儒学知天命尽人事的处世态度,立身扬身的生命意义,独善其身的生活原则以及“家”而“国”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