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创造力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阐述了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论述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探讨影响教师创造力发展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师对创造力的认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发展,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创造力的开发和群体创造力的开发两方面谈了素质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指出了企业创造性立足于人的创造性这一基础,在开放与实践中形成内在无限发展机制。具体论述企业创造力的一般规定性,着重阐述了它在生产经营中的基本来源和制约因素。文章认为,企业创造力作用是现实的,但需对其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Kerrie Unsworth的创造力理论,主要包括反应创造力(Responsive Creativity)、主动创造力(Proactive Creativity)、预计创造力(Expected Creativity)和贡献创造力(Contributory Creativity)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在两个测量度上,即驱动力和问题.驱动力又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问题则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通过了解、理解和识别创造力不同类型的特点和功能,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培养创造力,促进更多创新,提高创意效率和质量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研究已经从关注一般性创造力逐渐走向重视特殊领域创造力。文章对运动创造力这一特殊领域创造力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包括运动创造力的概念、维度、测量、相关研究与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教育是建立在创造力开发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适应创造力经济的现代大学教育,无疑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因此创造力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大学的创造力教育,要以创造力开发(创造力的发现、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整合)为基本目标、以学科创造力为核心、以主动性实践为关键来构建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创造力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从一个整合的框架中去理解它。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加以修改和组合,尝试建构一个多维度和全面的量表测评体系来测评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并以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代的进步也使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创造力的心理测量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内涵,介绍了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形式:基于发散思维、基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及基于创造性个性的测量。同时,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创造力产品是衡量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文化透过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创造力产品的种类和性质.对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进行比较,并分析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回顾了对创造力的以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属性,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定义;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解析出工程人才创造力所包含的六个因子:好奇心、协作精神、批判精神、集成能力、实践能力、洞察力;开发了工程人才创造力测评量表,通过对618份有效问卷结果的分析表明,该量表总体一致性为0.95,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对高工程创造力群体和普通工程创造力群体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高工程创造力群体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群体。  相似文献   

11.
只有全面、客观认识创造力的实质,才能回答创造力能否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就多学科视野中对创造力的认识来看,创造力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概念。心理学、物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造力的文化属性。从文化学角度看,创造力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质的文化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创造力的文化特质,挖掘、开发和传递有利于创造力生成的教育内容,构建和生成勇于超越、着眼未来、追求创新的学校教育文化,进而正确求解"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代的进步也使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创造力的心理测量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内涵,介绍了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形式:基于发散思维、基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及基于创造性个性的测量.同时,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在人类所有的潜能中首推人的创造潜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一要求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因不同的研究者立足点不一,对其理解也有差别。尽管如此,当代对创造力的研究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依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在对数学家数学创造力和一般创造力审视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小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界定,并从创设有助于数学创造的课堂文化、运用有助于数学创造的教学方法、设置有助于数学创造的教学任务和实施有助于数学创造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代的进步也使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创造力的心理测量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内涵,介绍了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形式:基于发散思维、基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及基于创造性个性的测量.同时,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有条件筛选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2002年山东省第六届创造教育年会参与交流的小学教师的论文100篇,用内容分析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力的环境条件。教师对以上三方面的认识有如下特点:教师基本认同创造力是认知和人格的统一,但在认知因素中多强调创造性思维,相对忽视其他认知因素;教师多运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倾向于支持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比较重视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培训中应注意:全面、科学地认识创造力;运用并实施创造性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扩展认识视野,创设创造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美育与创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理论界较为重视智育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而美育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事实上,美育在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会有助于整个精神创造力的成长。一、美育与创造力的发展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个层面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即不断实现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个体创造力发展关键期在童年。儿童时代是生命力勃发的时期,也是创造力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哈特劳布说:“任何儿童,不管他的出身和天赋多么不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8.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习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学习空间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具有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动态感知学习情景、高效支持深度互动、自动测评学习成果等功能的学习环境,从资源、环境、技术、实践方面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若干所985工程、211工程及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运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测量其创造力倾向发现,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倾向水平较为一般,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倾向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的差异不显著。据此,提出了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闲暇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