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2.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3.
行为规范教育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开端,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教育手段。操作强化在塑造行为上的有效性常会导致对其理论立场缺陷的忽视,致使儿童道德教育走向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促使认知在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中发挥作用;认知强化理论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社会实践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只有在理解和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儿童才能完成对道德规则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学前期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赋予儿童很多典型的生理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健康发展对儿童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强化是塑造和调整儿童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立足于本阶段儿童的典型特征,主要阐述采取正确强化的必要性以及怎样正确采取强化,以此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学前期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赋予儿童很多典型的生理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健康发展对儿童的意义十分重大。强化是塑造和调整儿童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近些年来,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强化等行为主义经典手段在实践中很容易导致控制而遭致人们声讨。本文立足于本阶段儿童的典型特征,坚持认为正确强化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强化要抓住幼儿行为的正当性,适时给予正强化和负强化或不强化,同时要保持强化手段的明确性、一致性、适宜性等。  相似文献   

6.
强化是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学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强化使用不科学,选择强化物不合理,往往影响儿童的训练效果。文中对自闭症儿童个训中强化物的使用原则、自闭症儿童个训时强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物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强化物的获得性要考虑儿童教学环境等因素,并提出了强化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上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道德荣誉淡化倾向 ,道德荣誉的淡化会使人失去内在的精神动力 ,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强化道德荣誉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阐述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要片面地强调技能训练,而要在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定阶段,强化语言训练,发展其潜在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中的伦理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书关于人的行为完全决定于人同环境的相倚性联系 和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用于宏观地考察社会道德的发展是正确的,拿来评价个体行为的道德性则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性;关于价值是正强化,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事实判断的观点对解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有所启发,但也缺乏论证性和说服力。斯氏全书体现了决定论思想,虽有片面性和机械论倾向,许多具体论述却对我们处理道德建设中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总是通过其行为的后果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所谓强化,是指得到鼓励或符合理想结果的行为将会重新出现。表扬、批评、惩罚、暗示,以及环境的影响都可以作为强化物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强化。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或自我强化)。外部强化是指靠外  相似文献   

11.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成长环境,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和道德发展、塑造健全道德品格的重要教育场所。加强家校联手共育,可拓展道德教育途径,有益于培养、强化与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然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共育处境尴尬,存在目标定位偏狭、组织运作不力和教育影响失调等诸多弊端,弱化了育人成效,其对未成年人道德健康成长的危害不言而喻。确立并稳定有序地趋达目标、畅通合作渠道、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家校合作走出误区、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班级奖励评比活动当中,由于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容易出现诸如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恶性竞争等道德失范行为,隐藏着儿童的"道德危机"。班主任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实践,剖析引发儿童"道德危机"的成因,并通过加强教育疏导、降低外在刺激、强化内部动机、弱化组际竞争、关注精神需求等策略建构,探寻奖励活动中儿童"道德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开始回归生活,因而儿童道德评价应向生活渗透,实现评价途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生活化,从而才能够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儿童的道德发展状况,才能够发挥道德评价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0,(1):19-22,66
故事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孩子们喜欢故事,他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更与儿童的道德生命成长紧紧地相联系、相融通,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唤醒着儿童的道德生命。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学生品德内化环节的心理倾向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内化一直是德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教学与学生品德内化的四大环节即教化、体验、认同、强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养成道德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具有引导、规范、激励、促进中学生良好道德形成的功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环境因素。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德育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创设蕴含物质文化的校园环境,彰显校园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注重行为文化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知识化教学来提高儿童的道德。王阳明认为儿童的道德力量根源于人的内在良知,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把良知这一道德的内生力量焕发出来,在儿童的内心建立起稳定的道德根系,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根据,而不只是一种外在性的道德知识与规范的教授。儿童道德教育的要义是遵循儿童的性情,把儿童的良知无蔽地发见出来,实现良知的养正;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歌诗以兴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习礼以涵养儿童的道德意志、读书以拓展儿童的道德理性以及每日考德巩固和纠偏儿童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尚未全面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与支持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良好风气,严重地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持续纵深发展.提升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成效,要确立科学的思维与理念,引领道德启蒙教育正确的发展航向;步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增强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陶冶性;注重随机教育,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性的养成;坚持一致性原则,发挥道德启蒙教育整体影响的功用;强化教育的连贯性,推进道德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学会创造,凝聚幸福的表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哲学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理念,倡导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组织开展能够满足儿童实际需求、强化儿童体验感受的教学活动,使儿童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基于儿童哲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