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绿色教育”是指要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敢创新、肯实践的新一代人才。“绿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绿色育人理念、“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个有价值的批评应该是“绿色”的.它不仅能帮助、教育学生,而且还能警示、激励学生。“绿色批评”是在尊重学生前提下的一种艺术的批评方式,它避开狂风暴雨式的大声斥责,  相似文献   

3.
孙晓娟 《教师》2010,(21):19-19
“绿色德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这个名词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德育观.“绿色德育”重体现、重情感、重行为训练。在几年的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多层次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环境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4.
《宣武教育》2005,(9):45-46
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一种批评是黑色的。学生犯错后,教师“横眉冷对”,而且还施之以阴阳怪气的讽刺挖苦。“黑色批评”会使学生觉得尴尬、难堪,甚至是羞辱,而且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抬起头来走路”。还有一种批评是白色的。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凶神恶煞”地大声呵斥,紧随其后地还可能是不堪忍受的严厉惩罚,这种批评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白色恐怖”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白色评批”。  相似文献   

5.
周国平先生曾谈过,“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鼓励天性和个性,有时还会扼杀天性和个性.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又过于强调那些实用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到读书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从心灵的活泼到智力的运用都要有一种快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需要。  相似文献   

6.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现实意义创建“绿色学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新形势下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又带动公民,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保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  相似文献   

7.
学生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学生心灵中缺乏宽容精神。宽容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它有利于个人福祉的增加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宽容”,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创设宽容的环境,这也是一种示范性的宽容教育;让学生“学会宽容”还需要直接的宽容教育,宽容教育应避免方式上的“灌输”,需要具有内容和方法上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宋立文 《中国德育》2013,(21):47-49
武昌,作为中国内地新式教育的发祥地,集湖北百年教育之大成,名师云集,名校林立,在历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保持着教育高位运行的姿态,素有“学在武昌”的美誉。近年来,武昌教育更是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绿色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对象的教育,它具有生命性,尊重和呵护生命是其前提和本质;它具有规律性,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它具有开放性,需要以开放性的大教育观将一切能促使学生发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绿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金秋十月,我们慕名前来,深入学校,对话局长,希望通过几个维度的展示带您一同感知“绿色教育”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绿色”一说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以“真”为纲的作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绿色作文”,是从“绿色食品”里借来的。它是相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中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灰色作文”而言。它反对矫情、假大空,无种种清规戒律,追求真、实、趣。让学生的心情和思想从笔尖流淌出来,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情感流露,使他们的作文充满勃勃生机!“绿色作文”的出现,为我们深陷“一切为了考试”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写作是为了真实地展现自我,反映现实生活。然而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肤浅,洞察力不强,知识面窄,加…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程杰 《山东教育》2009,(9):12-14
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正如花儿需要阳光;学生需要在欣赏中进步,犹如千里马需要伯乐;学生更需要在关爱中得到呵护,恰似儿女需要父母。世上唯有情最重。当下我们做教师的太需要摆脱世俗微利之干扰,拥有一份虚静恬淡之心态,赤裸裸地还学生一份“含金量”高的师生情,真切切给孩子创设一种“心灵逍遥”的教育情境。在这美妙的教育情境中,让我们师生的心灵相碰撞,碰撞出真善美的火花,激荡出匠心独运的教育智慧,还原出真正不含“激素”的“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13.
胡国潮 《中学教育》2007,(12):37-38
当前,"绿色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办学追求。打造"绿色学校"也往往成为提高一个学校办学品位的一个切入点。然而,"绿色学校"不等于"绿化学校",不应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它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应该是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的有机统一。学校应借助"绿色环境教育"这一火花,点燃起学生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强烈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相伴。当今人类社会变迁的突出特征是:知识经济化、社会信息化、市场全球化。在这一国际背景的冲击下,人的“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已成为一种共识,而这种服务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这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英语作业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使英语作业更具生机和活力,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作业称为“绿色作业”。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作业”!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变革的起点和依据,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达到全面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对教育教学来说,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一种主观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确立学校的产品是其所开发的专业,学生是一种特殊的顾客的认识。学生来校学习是为学到某些本领,以便能进入社会、立足社会。实现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改革,达到全面素质培养,必须对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进行系统改革;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彩色”评价指内容、形式、主体、方法等的多元化。在课堂实践中.运用此评价可不断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理解、宽容、善待每个学生。“绿色”心理意即健康发展的不曾遭“污染”的心理。“彩色”评价的运用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其可以关注、鼓励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互助、竞争的风气和大胆表达,友好建议,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面对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民办学校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必须靠实力性竞争和法治化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办成名符其实、社会公信度高的“平民学校”。但转型的关键是办学人、治学人必须要当“明白人”,树立自身主流教育的价值观,做到“三明”,确立“三观”。一、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思路决定出路”,办学理念是办学整体发展定位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追求。定位准,办学兴;定位偏,发展难。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制度创新,民办高校的立校之本,必须是“围绕市场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小康”的办学目标。民办教育贵在“民”,它…  相似文献   

19.
"绿色教育"是一种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和谐效应,促使学生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和蓬勃朝气,并符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内涵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确实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科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做的还是原来的一套。这一方面与我们旧有的观念有关;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完整而又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理论。“不立不破”,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就阅读教学而言,问题尤为严重,也最为关键。尽管教法五花八门,但现实的情形是,教来教去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用书转,甚至是把教学用书的评点、分析硬塞给学生。这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而是将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这就不难怪教授“参加”高考不及格了(及格才怪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所作所为依然是为了“知识”,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能力”,为了“素质”。看来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制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尽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就难予确立。但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方向不明确,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