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从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等三个层次分别描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城市文化的精神脉络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传统中精华部分的继承无疑将成为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内涵的研究,或突出网络的技术变革和特点,或强调文化的属性转型和特性。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冯天瑜等人提出的文化四层次说,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思索,力图从新的视角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助力人们更好地驾驭网络。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系统研究法,总结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以体育教育改革为契机,从地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出发,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文化层建设、组织制度文化层建设、物质实践文化层建设三个文化层面,用素质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索创建新型的富有个性的学校体育文化,拓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切实加强高校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罗道福 《文教资料》2012,(11):82-84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主体(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与客体(主要是大学校园地理文化圈)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可分为校园物态文化层、校园制度文化层、校园行为文化层、校园精神文化层等几个层次。我们应从大学校园文化的这几个层面出发,凝练大学精神、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大学制度、丰富物态建设,使之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融为统一整体,共同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以此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当下学校的美术教学如何来适应新时代的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现将《龙在哪里?》版画创作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于后。一、发现生活中的龙甲辰龙年,龙以独特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有八千年历史的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关于龙的传统文化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是在生活中龙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质测试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物质文化层、体育制度文化层、体育行为文化层和体育思想文化层四个层次.基于此,对大学生体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龙的发展应有动物概念的产生和作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两个层次,龙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和中国传统文化肇端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羌族武术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合力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和文化学范畴对羌族武术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分析和研究文物史料、文化符号、肢体形态,在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方面展现羌族武术文化原貌,并诠释羌族武术文化精神内涵,挖掘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以其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地位,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四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学习汉字的过程是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是造就天人合一、乐观通达、忠信孝悌、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的过程,这也正是汉字本体文化属性的育人过程。  相似文献   

10.
崔巍  李岩 《天中学刊》2002,17(4):114-115
一、要重视为创新教育创设最优化的环境和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指围绕着育人工作而展开的对育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制度文化是育人环境中严格的制度保证;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是校园建设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取向。育人环境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育人环境的整体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创新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11.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12.
洪波  马玉 《文教资料》2012,(12):90-92
云南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花腰彝传统祭龙的民俗有祭小龙、大龙,接龙、倮哦、送龙等程序,其中倮哦、舞龙等具有独特性。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花腰彝传统祭龙的宗教性、仪式性、承袭性在发生文化变迁,花腰彝祭龙歌舞正在面临发展创新和保持原生态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之一。炮龙节的历史渊源和活动内容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内涵,融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关系和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炮龙节还具有娱乐宣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该节日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其作用显著、成就辉煌,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观。但是,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层面上的负效应:制度文化层的蝉蜕现象,心态文化层的封闭现象;二、态势上的非整合性:理性文化时感性文化的束缚,群体文化对个体文化的消解,前喻文化对后喻文化的压抑,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异向,反文化对正文化的嘲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发展。而民族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成分,对民族的整体素质及其历史发展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方式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探讨比较民族思维方式差异乃至民族文化差异不能不关注民族语言与民族思维的关系。然而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而言,先进的民族文化又会从更高层次促进民族语言的进化程度,进而促进民族思维方式不断的科学发展。简言之,民族语言形态、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层度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渐变的漫长的过程,三者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循环发展,周而复始。其表达方式为:民族语言属性→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层度→民族语言属性→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层度。  相似文献   

16.
王康 《知识文库》2024,(7):139-142
<正>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青阳板龙文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发现,青阳板龙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美好的乡村建设,在文明规范、和谐凝聚、文化教育、身心娱乐、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价值作用;青阳板龙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对大学生具有明理润德、共情共鸣、固本培元、躬身力行的道德价值。高校应积极拓宽渠道,创新联动,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充分发挥以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制约作用。在显性文化层面上,民族文化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隐性文化层面上,民族文化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规模、方法、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制约性。民族文化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制约机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坚持改革、完善、创新,学习并借鉴国外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化精神的会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尊重实践、服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在层次上有本质的区别,在内容上则有惊人的相似;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都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对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传统体育养生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通过对其发生、本质规定性、功能、形态等方面的描述和深入分析,才能在形而下的层次上,获得一个内涵丰富而多样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象.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相对稳定的性命修炼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属于精神现象中的意识形式,它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与前提,从而提升意识形态的整体归属与认同,又能够推动意识形态普遍化,使之成为最广大群体思想实现高度一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兼备此种功能,具体涵盖宽容功能、达意功能、引领功能、育人功能及交往功能,于是如何采取有效方略使它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在场”,从而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成为必然。新时代需求层次的跃升与多维化、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需要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在场”的实践根据。基于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双创”的科技赋能以及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